裴砚刚说完东岭那边愿意先发五十斤试货,沈知意立刻拿起手机拨通物流联系人。天光微亮,雨停了,院子里积水映着灰白的天空。她站在屋檐下,声音清晰:“请确认货车是否已出发,预计几点到中转站。”
小林从楼上下来,耳机还挂在耳朵上。“我已经在跟司机通话,车已经出山,走的是南线,避开塌方路段。”他打开平板,调出地图,“按速度算,七点四十左右能到。”
“通知陈阳去接货。”沈知意说,“带样品箱和温湿记录仪,现场取样直接送作坊。”
小林点头,马上发消息。
沈知意转身进屋,换上外套。裴砚想说什么,她抬手止住。“我去现场等。这批料能不能用,必须亲眼看着开箱。”
裴砚没再劝,只说:“我先回作坊准备烘干炉,保持低温预热。”
两人分头行动。沈知意骑车赶往镇南中转站时,风还带着湿气。她到得早,在门口站着等。七点三十五分,一辆绿色货车缓缓驶入视线。
车停稳后,司机跳下车,递来运单。沈知意核对无误,立即指挥卸货。她亲手打开一个编织袋,抓起一把野菊丝查看。颜色自然,叶片完整,没有霉斑。她捏了捏,干燥度接近标准。
“取三份样品。”她说,“一份快检水分,一份做香气分析,一份留底。”
陈阳早已准备好工具,迅速完成采样封装。半小时后,作坊传来消息:样品烘干测试合格,香气清正,无杂味。
“可用。”沈知意在记录本上写下结论,圈出“东岭”二字,“通知作坊排产,今天中午前启动基础茶批次生产。”
她回到茶铺时,老周的货也到了。三轮车停在门口,麻袋整齐码放。沈知意当面验收,称重、抽检,全部符合要求。她当场转账尾款,金额一分不少。
围观的几个零散采户低声议论。“沈老板这次真给现钱。”有人说道。
她抬头看向他们:“只要你们的料达标,我从不拖欠。以后采多少收多少,价格随行就市,绝不压价。”
李婶的电话这时打了过来。“我那批料你也看了检测报告,确实不错。”沈知意说,“如果你愿意多供些,我可以补一份季度合作书,优先收购。”
“那你把合同发来。”李婶顿了顿,“我再给你二十斤。”
“好。”沈知意让小林立刻起草文件,加上履约保障条款,发送过去。
十一点整,王采头家回话。存有六十斤干叶,品质上乘。陈阳带人开车前往取货。下午两点前,所有原料陆续入库。
小林将修订后的《季度采购协议》发给东岭合作社。新合同明确付款方式为三成预付、七成到货结清,价格浮动不超过三块。对方两小时后确认签署。
沈知意召集三人开会。她在后院墙上贴了一张白纸,写下“三级供应体系”。
“一级是长期户,老周和东岭,稳定供货,优先结算。”她写完第一条,继续说,“二级是补充户,李婶、王采头这些,灵活调配,按需采购。三级是应急渠道,小林找的三家农业社,作为后备。”
裴砚补充:“建议建立原料信用档案,记录每家的交货时间、质量合格率,下次优先选信誉好的。”
“同意。”沈知意记下,“由陈阳负责收集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小林问:“要不要设预警机制?比如某家连续两次不合格,就降级处理。”
“加进去。”她说,“明天就开始建表。”
会议结束已是傍晚。作坊传来消息:新原料制成的第一批茶包完成质检,风味稳定,符合标准。
裴砚亲自送来样品。沈知意冲泡一杯,水汽升腾,茶香清淡悠长。她喝了一口,说:“像桂花落进秋露里。”
她拍下照片,发到内部群:“第一锅回来了。”
群里很快回复刷屏。小林说:“终于能喘口气了。”陈阳发了个握手的表情。
沈知意召开短会。她站在院子中间,面对所有人:“这三天没人离开岗位,我们守住了每一批订单。现在供应体系建起来了,下周开始,逐步恢复定制服务。”
她看向小林和陈阳:“宣传那边准备起来,但不要提‘危机’‘断货’这些词,只说流程优化完成。”
“明白。”小林点头,“我会剪一段新茶出炉的视频,只拍制茶过程。”
“客户投诉怎么回?”陈阳问。
“统一模板:先道歉,再说明原因,最后承诺补发定制卡。”她说,“态度要诚恳,但不解释细节。”
众人散去后,沈知意坐在灯下翻账本。明日排产计划需要调整,她一笔笔核对原料库存与订单数量。
裴砚进来,放下一杯热茶。“你没休息过吧?”
“等这批排完再说。”她低头写着,“东岭的货稳定的话,下个月可以扩两成产能。”
“你不是在熬。”他说,“是在重建。”
她没抬头,只应了一声。
小林关掉电脑,备份完所有采购档案。屏幕暗下的那一刻,他笑了笑。
陈阳把王采头家的干叶样本放进密封罐,标签上写着“二级-可增供”。
沈知意合上账本,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六个字:供应体系建成。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
门外脚步声响起。
裴砚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张新的物流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