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砚把那片焦黑的茶叶放在沈知意掌心,她低头看了一眼,没说话,转身进了屋。
天还没亮透,雨小了些,风还在刮。茶铺后院的小桌上已经摆好了账本、笔和几张纸。沈知意坐在那儿,手指翻到通讯录中间一页,拨出了第一个电话。
“老周,是我,沈知意。”她的声音很稳,“我知道现在有人出三十块一斤收野菊丝,但我这边是长期订单,每年采季都走固定量。这次你若能匀我一百斤,明年我提前一周打款。”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信得过我?”老周问。
“合作三年了,你说呢?”
又过了几秒,老周叹了口气:“五十斤,现款到账我就发。再多没有。”
“行。”沈知意记下,“今天中午前转账,货走镇南中转站。”
她挂了电话,划掉名单上一个名字,在旁边写上“可谈”。接着打下一个。
李婶接得很快,一听是沈知意,语气就冷了:“我已经卖给城里来的商贩了,定金都收了。”
“我加两块钱。”
“人家给的是现金。”
“我现在就能转你账户。”沈知意说,“而且以后你采多少我收多少,不压价,不拖款。”
李婶犹豫了一下:“……那你先给我看看转账记录。”
“等会就发。”沈知意点头,虽然对方看不见。
第三个电话没人接。第四个接通后直接挂断。第五个说是山路塌了,货出不来。
她合上手机,抬头看天。灰云压着山头,但雨确实在变小。
这时小林从楼梯上来,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几张纸。“我查了周边县市的农业合作社,有三家在做野生药材集采,交通也方便。”他把资料放在桌上,“这家东岭合作社,去年跟青石镇卫生所供过货,信誉没问题。”
沈知意快速扫了一遍。“联系人电话有吗?”
“有,我已经发短信了,等回话。”
“好。”她拿起笔,在新纸上写下三列:已联系、待跟进、备选。
裴砚这时候回来了,斗篷挂在门边,头发沾着水珠。“东岭那边有个药农回话了,愿意先发五十斤试货,要全款预付。”
“价格多少?”
“二十八。”
“比市价高两块。”小林皱眉。
“但能今天发货。”裴砚说,“比等路通快。”
沈知意点头:“那就定五十斤。你去安排转账,货到验品质。”
裴砚应了一声,转身又要走。
“等等。”沈知意叫住他,“陈阳呢?”
“在镇上集市,跟几个零散采户谈。”
“让他回来之前去趟王采头家,问问有没有存料。”
“好。”
裴砚刚出门,小林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立刻说:“东岭合作社回短信了!说可以签季度协议,每月供应一百斤,价格按市场浮动上下不超过三块。”
沈知意抬眼:“让他们把合同模板发过来。”
“要不要视频确认一下?”
“要。”她说,“你负责对接,下午两点前把情况汇总给我。”
小林点头记下。
没过多久,陈阳推门进来,衣服湿了一半,手里拎着个布袋。“跑了五个摊位,只有两家还有存货。”他把袋子打开,“这是样品,颜色还行,但湿度有点高。”
沈知意捏起一片叶子看了看。“这批不能直接进作坊。”
“我知道。”陈阳说,“但我跟他们说了,只要按我们标准晾晒,合格一批收一批,长期合作。”
“人靠谱吗?”
“其中一个是我表舅,从小采药的。”
沈知意想了想:“让他明天送十斤来,我们验完再谈量。”
“行。”
她翻开本子,在“备选”那一栏写下两个名字。
时间一点点过去,电话不断响起。老周那边确认收款,答应中午发货。李婶看到转账记录后松口,同意卖三十斤。又有两个失联的供应商回了消息,表示可以少量供货,但要现结。
沈知意一条条记下,标清数量、价格、交付时间。
到了中午,她面前的纸上已经密密麻麻写了十几条信息。一部分打了勾,一部分画了圈,少数划了叉。
小林重新整理了一份表格,按优先级排序。陈阳核对物流路线,标注哪些能两天内到货。裴砚从作坊回来,带来烘干房的新数据——昨天那批湿叶救回了四成,勉强能用。
“够撑三天。”他说。
“三天够了。”沈知意看着墙上的日历,“只要东岭和老周的货按时到,基础产能能保住。”
“手写卡还是暂停?”小林问。
“继续停。”她说,“等原料稳定再说。”
“客户那边怎么解释?”
“发公告,就说生产流程优化,部分定制服务暂缓。”
“有人投诉怎么办?”
“回复三条:致歉、说明原因、承诺补发。”沈知意说,“态度要诚恳,但不说细节。”
小林记下。
下午三点,东岭合作社发来合同模板。小林拉到电脑上逐条看,沈知意站在旁边一起审。
“这条违约责任太重。”她说,“改成双方协商解决。”
“付款方式也要改,先付三成,货到付七成。”
“对。”
两人商量着改完,让小林发回去。
四点十七分,对方回复同意。
“签了。”小林松口气。
沈知意在“已确认”栏写下“东岭-百斤\/月”,重重画了个圈。
裴砚这时候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作坊那边排好了班,接下来三天两班倒,确保烘干不停。”
“辛苦你了。”
“应该的。”
她低头看桌上的名单,把最新进展一一更新。窗外雨基本停了,天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墙上那张写着“原料断供风险升级”的纸条上。
她站起来,取下那张纸,钉在旁边的新位置。
拿起笔,写下新的标题:“可备选方案”。
下面列出三类:
1. 已达成意向:老周、李婶、东岭合作社
2. 待确认:王采头、表舅、另两家零散户
3. 潜在渠道:小林找的三家农业社
刚写完,裴砚手机响了。
他看了一眼,走到沈知意身边:“东岭那边说,货已经装车,傍晚出发,明早九点前到。”
“好。”她点头,“通知陈阳,带人去中转站接货,第一时间送检。”
“要不要我去?”
“你留在作坊盯着生产。”她说,“我亲自验第一批。”
裴砚没再说什么,只轻声应了句“好”。
五点二十三分,所有事项分配完毕。小林在电脑上备份文件,陈阳整理明日接货流程,裴砚回作坊查看设备状态。
沈知意坐在灯下,手里握着笔,面前是两张纸。一张写着已答应供货的三家名字,另一张是五家潜在单位的联系方式。
她轻轻吹干最后一行墨迹,把名单钉在墙上。
门外传来脚步声。
裴砚走进来,摘下微湿的斗篷挂好,走到她身边,低声说:“东岭那边回话了,愿意先发五十斤试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