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首页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北宋帝国兴亡史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流氓帝师 大明国师 开局南洋一小国,吊打列强! 辛亥英雄 最强兵王 王妃你是魔鬼吗 最强终极兵王 军工科技 大明:五年狗县令,震惊朱屠夫 重生之魏帝曹髦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 北宋帝国兴亡史全文阅读 - 北宋帝国兴亡史txt下载 - 北宋帝国兴亡史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9章 祸起肘腋(1)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平定了南汉,那么赵匡胤接下来又要消灭谁呢?还能有谁?先南后北,此时位于宋朝南边的荆湖、后蜀、南汉已平,而吴越国早已臣服宋朝且吴越国王钱俶这时候表现得比赵匡胤手底下的臣僚们还要恭顺,至于割据福建漳、泉两州的陈洪进,说句难听点的话,宋朝如果想要平定这里几乎是弹指可破。举目南望,宋朝的南边这时候就剩下长江以南的南唐看上去最为肥美诱人。

依照赵匡胤统一全国的步伐和节奏来看,他最多在半年之后就该对南唐挥动大棒子,可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赵匡胤直到公元974年的9月他才正式下诏攻伐南唐,这距离南汉灭国将近是三年半的时间。

参考以往的由大一统王朝所发动的全国统一战争,我们或许找不出第二个会在统一的过程中养兵息戈如此之久的朝代。或许有人会拿西晋说事,可西晋发动的统一战争的时候是三足鼎立之势,而南唐显然在实力上根本不足以与宋朝形成势均力敌之势。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赵匡胤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都在干什么呢?

概括起来有三个:内政、水灾和党争。

宋朝不像其他的王朝,这是一个以经济高度发达而着称的王朝。在全国一统的过程中,赵匡胤的原则是打下一片地方,经营一片地方,繁荣一片地方,直到彻底将那些土地打上宋朝的烙印,而非像五代时期那样城头上几乎天天变换大王旗。在之前的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赵匡胤先后拿下了荆湖、后蜀和南汉,这些地方已经足够的大了,而问题更是足够的多,恢复民生、发展经济、平定叛乱、收取人心,这些事想要做好绝非朝夕可成。

在这一点上,赵匡胤是值得称道的。他不猴急,就像抢到一个女人,他要的不仅仅是这个女人身体上的归附,更是心灵上的归附,直到这个女人从身体到灵魂全都忠实于他。

我们再来说水灾。

公元971年11月,也就是宋朝平定南汉的这年岁末,一个让古代所有的中原皇帝都抓狂的事发生了:黄河澶州段决口了。时值冬季,洪水泛滥导致诸多郡县房屋和农田被毁,灾民无数。

赵匡胤为此而大怒,他倒不是因为黄河决口而大怒,而是当地官员隐瞒灾情以及救灾不力导致灾情加重以致于朝廷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之策。

这件事该怎么说呢?这种有损官员政绩且忧惧被问责的事情向来是最让地方官头疼的,而瞒报、迟报更是古今官吏的一贯作风,直到最后实在是纸包不住火了才会来个冒死请罪。

怒不可遏的赵匡胤将澶州知州兼左骁卫大将军杜审肇直接罢免并让他滚回老家反省,而这个杜大将军的副手——澶州通判兼司封郎中姚恕却被赵匡胤要了小命,而且是身着官服以祭天的方式被拉到黄河边被当场斩首处死,死后他的尸体还被扔进了泛滥的黄河让其以身赎罪。

这里顺便说一下赵匡胤为后世帝王所立下的不杀文人士大夫的所谓祖制,这个说法没有实物为其明证,只是传言,而它很有可能是某些不要脸的文人士大夫自己给自己加的戏码。身为一州通判(副市长级别)的姚恕是不是文人?是不是文官?他是不是被官方定罪并处死的?

我们再来看看宋朝前两任皇帝下令处死的文官。先来看赵匡胤时期被处死的文官的不完全统计名单:光禄少卿郭玘、监察御史杨士达、监察御史闾丘舜卿、太子洗马王元吉、殿中侍御史张穆、右拾遗马适、太子中舍胡德冲、太子中允李仁友、太子中允郭思齐、右赞善大夫孔璘。

再来看太宗朝时期被处死的文官的不完全统计名单:侍御史赵承嗣、监察御史张白、秘书丞陆坦、戎城县主簿田辩、监察御史祖吉、秘书丞张枢、中书令史李知古。这些人里面有好几个都死得极其痛苦和惨烈——乱棍打死。

是不是很打脸?

回过头我们再来说死后被抛尸黄河的姚恕。是不是觉得赵匡胤对待澶州的正副主官尤其是副手姚恕狠了点?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两个人的身份。这个杜审肇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大宋王朝前两任皇帝的亲舅舅,这下知道他为啥没死了吧?这个姚恕其实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大宋未来的皇帝、此时的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前王府幕僚。

看出点啥没?赵匡胤给他舅舅留了性命和颜面,但却一点也没有给他的弟弟赵光义留情面,处死姚恕而且死后还抛尸黄河无疑就是在打赵光义的脸,还是狠狠地打脸。这幕后的人是谁?是谁建议赵匡胤如此惩处姚恕的?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说,因为这涉及到了第三个问题:党争。

这次黄河的决口让赵匡胤动用了军队的力量,他命令颍州团练使曹翰以及濮州刺史安守忠带兵前去堵塞决口。大冬天里去堵截黄河的决口,想想这事都觉得刺骨,可这又有什么办法?总不能让黄河再来一次改道或者再让黄河再生出了一条分流吧?

半年之后的公元972年5月,澶州境内的黄河再次决口,这一次是在濮阴县,而且恰逢雨季。赵匡胤为此而忧心不已,他再次派出抗洪将军颍州团练使曹翰前去堵塞决口。临行前,他对曹翰说道:“霖雨不止,又闻河决。朕信宿以来,焚香祷天,若天灾流行,愿在朕躬,勿施于民。”

如此动人的肺腑之言实在是彰显出了他的一片爱民如子之心,而曹翰这个堪称宋朝将军堆里的“大文豪”也被他这番话给感动了,他叩首回道:“昔宋景公不过一诸侯耳,一发善言,灾星退舍。今陛下忧及兆民,恳祷如是,固宜上格天心,必不为灾也。”

黄河的连续泛滥让赵匡胤觉得是不是自己最近哪里做得不对了,是因为连年刀兵战祸让上天发怒了吗?还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够所以才遭受天谴?在古代那个讲究天人合一的年代,每当人间出现重大的灾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帝王的德行有亏或是国政的不当抑或国中有妖孽当道所致,赵匡胤自然也逃不出那个延续千年的传统思维。

见他如此忧心自责,宰相赵普赶紧上来宽慰他:“陛下你这些年的工作干得很出色,这大雨不止和洪灾都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工作没干好,你就别再自责了。”

可是,赵匡胤这次没吃赵普这一套,他把目光投向了后宫的掖庭。他下诏这三百多人里面有愿意回家的只要理由合情合理都可以回家,经过筛选最后符合条件的有一百多人,赵匡胤给了这些人一笔丰厚的赏赐让其全部出宫。

事实证明,地上出现什么大灾跟天人合一根本就没什么直接的联系,赵匡胤焚香祷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放出宫人也没有感动老天爷,因为天上的雨还是下个不停。不久之后,黄河又在大名府的朝城县决口,这一次可就更不得了,河南、河北许多州县都成了一片汪洋。以上这些还只是发生在五月的事,进入六月,河南阳武县境内再又出现河堤决口,紧接着,郑州、宋州境内的汴河也出现了决口,如此水灾频发堪比宋朝版的“98抗洪”。

赵匡胤再次下令军队出动参与抗洪救灾。在军队和民众的一起努力下,各地出现决堤的河口终于是陆续给堵上了,可洪水过后地面上的情景就惨不忍睹了。打仗?打南唐?一统全国?别做梦了,宋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把灾后重建工作搞起来,这事要是办不好,信不信这遍地的灾民先把你赵匡胤给统一到群众当中来?

再来说第三个事:党争。

说到党争,尤其是当这个词跟赵匡胤治下的宋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恐怕很多人都会陌生,而且有鉴于这里面的其中一个核心人物是未来“伟光正”的太宗陛下,因而在正统的史书里这显然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的事。

翻阅宋史,太宗陛下的形象简直比开国皇帝太祖陛下还要圣洁光明,太祖种种任性之举和“暴力”事迹在史书里不止一处地出现,有时候其行为简直就像个昏君暴君,可太宗陛下就不一样了,当皇帝后他是伟光正,当王爷和开封府尹之时也是伟光正,毫无劣迹——至少在人品德行上是这样。试问:有人会相信天底下有这样的人吗?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处处都是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的权力层顶端的人。倘若他真的是如此的伟光正且纯洁无瑕,他能成为虎踞龙盘的大宋太祖朝的第一能吏?他能在十几年里一直屹立不倒?他能斗倒老人精赵普?

自从赵匡胤在公元960年成为了大宋的开国之君后,赵光义这个本只是一个普通百姓的青年男子便靠着血亲关系一跃成为大宋帝国的二号人物并从此开始行走在了他人生的康庄大道之上,直到他在公元的979年攻灭北汉从而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直到他兵败高粱河就此从顶端跌落下来。一个人在十九年的人生时光里一直在前进一直在跃升直到最后迎来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这样的人放眼古今中外能有几人?这样的成就是一个内心纯真善良一心只遵循孔圣人之道的三好青年能够做到的吗?

宋朝的这位太宗陛下尽管在后世的黑材料数不胜数:赵匡胤之死、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之死、强幸小周后、皇嫂之丧礼、赵廷美之死,光是这些事就让他被后世之人黑得一塌糊涂,可是,赵光义面对这些指责和怀疑可以不屑一顾地说道:“那又怎样?你们能奈我何?就算这些事都是我干的,但请你们拿出证据来!拿不出来你们就是在诽谤,就只是猜测和怀疑。你们很想揍我是吗?慢!我的直系子孙统治了宋朝百余年,你们的祖先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员只要想生存想为他们的子孙谋取利益就都得匍匐在我的皇儿皇孙们的御座之下,他们当中有几个人敢跳出来咬我?潘美、曹彬、郭进,党进,李汉琼,曹翰,在我登基称帝之时,这些被你们称为名将的大宋一流战将当中有谁跳出来反对我了吗?吕蒙正、寇准、王旦、李沆,吕夷简,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司马光,王安石,这些在后世被如今的你们所称颂的大宋名臣对我的登基称帝有过说三道四吗?他们都没有!而你们又有什么资格指责我呢?”

说一千道一万,我这里只有一个意思:成王败寇,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才有资格来书写的。不管是野史还是历朝历代的各种私人笔记,那些有关于当时帝王的卑劣之事即便都是真的,可如今流传下来的且必将名传万世的《二十四史》里面永远不会有它们的立足之地。这就好像李建成如果赢了争储之战,那么伟大的天可汗在史书里就是乱臣贼子,就是个阴谋家和野心家,如果建文帝打败了朱棣,那么后来的那位将明朝带入盛世的永乐大帝就只能像他的儿子朱高煦一样窝囊地死于非命。遗憾的是,这些只是如果,胜利者不是他们,所以留在历史里熠熠生辉的人是伟大的唐太宗和明成祖。

赵光义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会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一个残酷的事实:只要我的实力足够强大,那么有些事历史可以忘记,人民也会忘记,而且历史还可以被抹杀被掩盖被篡改,而且你们还拿不出我这样做的真凭实据。

上述所言只是为了引出这次党争的其中一个主角,为了更清晰和立体地认识与了解未来的太宗陛下。我们在这里不妨先说说他当臣子时所干的两件被他和史书所认为很具有仁义和德行但实际上却是有违臣子之道的事。

其一,史书里说赵光义“仰慕”当时的御史中丞刘温叟的人格品德。

刘温叟深得赵匡胤的赏识和器重,其为人堪称君子楷模,沉稳、正直,德行高尚,言行举止皆一副谦谦君子之风。自打赵匡胤登基之始就任命其为御史中丞,直到其病逝于任上,前后整整十二年。御史中丞是什么性质的官就无需在此多费口舌了,能被赵匡胤如此信任足见其能力和操守。赵光义这时候是亲王加开封府尹,他听说刘温叟清廉简朴于是就想着“接济”一下这位朝廷御史们的老大,他派人送了一箱子的金银过去,刘温叟接了,但却随即将木箱封存。

第二年端午节,赵光义再次派人送东西过去,这次送的是粽子和团扇,礼物虽轻,可这是皇上的弟弟加开封府尹送的,这性质就不一般了,这明显就是把刘温叟当自己人了。可是,当送礼物的这人看到去年送的那个箱子竟然又出现在屋子正中央时,他顿时就明白了刘温叟的心思。这明显是刘温叟有意把这个箱子给抬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告诉赵光义:我既不得罪你,但我也不想跟你产生什么交情,如此可以说是相当给赵光义留情面了。赵光义这下也知趣了,他明白这个刘老头就连他这个当今天子之下的第一人也是套不了近乎的,他最后也只好叫人把那个箱子又收了回去。

这件事看上去很大吗?很重要吗?御史是干什么的?御史中丞又是干什么的?一个权力、地位和名望只比皇帝差一步的人竟然给御史中丞送钱?而且,在知道对方没有拒绝之后竟然又极为亲热地送起了节日礼物,这是想干什么?仰慕之情无以言表只好用金钱来表达?关键是他俩之前就没有什么交情,而且他俩的身份和地位都如此敏感,久经官场的刘温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赵光义难道不知道?如果在他当皇帝的时候,秦王兼开封府尹赵廷美去给他的御史中丞送钱送礼,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想他后来是怎么对待他的那个弟弟的吧!

这件事以及这些问题就此打住。如果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在小题大做,这是赵光义纯粹出于仰慕和钦佩才做出来的事,那就毫无疑问是把赵光义先生当成官场小白。即使是施恩于人,可人家是御史中丞,除了皇帝本人有谁有资格施恩于他?你赵光义即便是皇帝的弟弟,可你自诩熟读经书、史书和兵书,难道你不知道皇权不可欺?即使你们是亲骨肉,可你能代替皇帝行使施恩于朝廷大员的权力吗?皇权是什么?这是亲妈、亲儿子和同床共枕之人都不能染指的东西,弟弟再亲可能比这些人更亲吗?

可笑的是,在赵光义和他儿子的亲自审阅下,史书竟然把这事竟然被拿来视为赵光义生平的美德一件,说赵光义此后不但没有生刘温叟的气,还由此更加欣赏刘温叟甚至还把这事告诉给了他的哥哥,然后他的哥哥又因此而夸奖了一番刘温叟。

晋王加开封府尹蓄谋私通当朝御史中丞竟然在史书上成了美德一件,也不知道是赵光义先生的思维逻辑出了问题还是他觉得万民皆思想单纯都会跟着他的思路想问题。

再说另一件事。

在《宋史·田重进传》里有一段在史官笔下毫不讳言的话:太宗居藩邸时,爱其忠勇,尝遗以酒炙,重进不受,使者曰:此晋王赐也,何为不受?重进曰:为我谢晋王,我知有天子尔。卒不受。上知其忠朴,故终始委遇焉。

这段话应该不用翻译了吧?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个田重进是谁?他当时又在干什么?这个田重进当时的职务是御马军使,也有说法是禁军殿前司控鹤军指挥使,这是白天护卫在赵匡胤左右夜里给赵匡胤在院子外面拿刀子放哨巡逻的那群人的统领。赵光义作为亲王竟然去主动与赵匡胤的侍卫亲军里的军官拉关系,还送酒送菜。这事的性质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吧?即使连田重进这样的粗人都知道这是有可能要掉脑袋的事,难道赵光义这等精明强悍的大宋第一能吏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且,看他仆人这架势似乎还有威胁的意味:这可是我们晋王送的,你竟然敢不给这个面子?田重进的回答就显得无愧于史书对其忠勇的评价了:我在这里只知道有天子,不知道有什么晋王。

田重进傻吗?是那种印象中五大三粗的蠢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想象得出他在说出最后这句话时其脸上和内心深处的骄傲和鄙视,那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我是皇帝陛下的亲军长官,我只忠于当今陛下一人,叫你家晋王少来打我的主意。

同样,这件事留在史书里让赵光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用来证明他心胸宽广,知人善用,因为他当皇帝后真的重用了田重进。可是,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在他当了皇帝之后,赵廷美、赵德芳或者赵德昭如果去给他的亲军将领送酒送菜,他会怎么做会怎么想?会表扬这些人吗?你们做得对,我平常太忙了,都没有照顾好这些给我站岗的人,他会这样说吗?你信不信他会立马叫人拔刀子砍向自己的宗族子弟?如果刘继元或者刘鋹还在当皇帝时,他们的某个兄弟敢这样做,那结局铁定的全家掉脑袋。问题是赵光义真的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干什么吗?他真的只是单纯地觉得田重进太辛苦才送去了酒肉吗?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是在赤裸裸地侮辱未来的太宗陛下的智商。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看看银幕上的那些古装宫廷权谋剧,一个位高权重的王爷如果做了上述这两件事其目的和下场可谓是尽人皆知。未来的太宗陛下可不是什么傻白甜,从来都不是。

好了,第一位党争的主角已经介绍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来说第二位主角,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正是大宋的开国宰相赵普。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凡人策 碧蓝航线界限 国家请我出狱,我的身份曝光了 剑道第一魔 我雕刻神像,敕封诸天神明 欢迎来到我的地狱 洛公子 养只小人鱼 魔艳武林后宫传 玄鉴仙族 修神外传仙界篇 【斩天剑】 美女的兵王保镖 和竹马睡了以后 猎天争锋 踏天境 苟王,我的师兄太低调了 最强狂兵 流年流不去 
经典收藏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北宋大法官 抗日之中国战神 穿越谍战,我的代号是财神 北伐就在今日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抗日谍影之代号渔船 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抗日之铁血智将 抗日之铁血战将 三国:开局成了将死黄巾头子 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 蝉动 家父唐高祖 夫子很闲 被追杀的我,被敌人推上了皇位 表少爷的抗战 三国!五岁的我被叔父刘备偷听了心声 
最近更新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 中国古代名人传 谍战:我拒绝别人就爆奖励 皇子无双 穿越三国,开局宣布大秦复国 穿越秦末,打造寡妇村特种部队 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 李隆基的纨绔皇孙 赶你去封地,你竟带着北凉王造反 寒门人杰 穿越大唐重整山河 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 三国:开局触发被动自爆系统 大航海之重生主宰 三国:天下不容我,我重塑天下 锦书难托:乱世情殇 被抄家后,凶猛世子称霸天下 隋唐:项羽传承 明末人民 我创造的书竟然成为了历史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 北宋帝国兴亡史txt下载 - 北宋帝国兴亡史最新章节 - 北宋帝国兴亡史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