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狂想曲

向树人

首页 >> 吴明狂想曲 >> 吴明狂想曲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魔艳武林后宫传 绝色神雕 穿越大周 好色小姨 洪荒夺美记 总裁的私有宝贝 荒村猎艳 港片:开局坑大嫂三千万 末世巨贾 人在书中当反派:女主眼里大善人 
吴明狂想曲 向树人 - 吴明狂想曲全文阅读 - 吴明狂想曲txt下载 - 吴明狂想曲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虑(终)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最终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忽必烈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但其频繁的对外征战,以及对大量蒙古旧制的保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为元朝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他被天宁寺的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奉蒙古宗王忽必烈之诏前往和林。路过云中时,海云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遂邀他同行。刘秉忠拜见忽必烈后,讲述佛法大意,忽必烈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对刘秉忠甚是宠爱,海云返回南方后,刘秉忠就留在忽必烈的府邸供职。

在此期间,刘秉忠多次上书,建议忽必烈,要正纪纲,行法度,使天下可不劳而治。广开言路,鼓励直言。明君要分辨君子和小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对天下之民多施教化,不许下级官员随意定罪,死罪须上报听候断决。办学校,实行科举制,引导开国功臣的子孙入学校,选用有才能者。

忽必烈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这些也促使忽必烈提出宽刑慎法作为元朝刑法的指导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扈从忽必烈至上都,在南屏山的精舍清修。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闻讯大为震惊,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助丧,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灵柩,葬于大都,后移葬到刘秉忠的故乡。

刘秉忠的诗词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和理想的人。

《木兰花慢·混一后赋》: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诉衷情》:山河萦带九州横。深谷几为陵。千年万年兴废,花月洛阳城。图富贵,论功名。我无能。一壶春酒,数首新诗,实诉衷情。

公元1275 年,马可·波罗历经约四年艰辛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元朝的首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斯蒂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斯蒂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盛世之下,元朝却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稳定的统治体系,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忽里台悖论”下的元朝统治阶级也内乱不断。

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在此之间,他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劳疼而卒。

公元1351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堤,沿河州县,田园房舍淹没。而官府不管,百姓只好四散逃荒,好不凄凉。

王冕南归的途中见此光景,内心苦楚,就对他的朋友张辰说:“黄河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我也只好南归,以遂吾志。”

王冕回家后,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着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右丞相脱脱“慨然有志于事功”,他毛遂自荐,向元顺帝请求让自己来负责治理黄河之事。但反对派还是很多,于是脱脱命工部尚书成遵与大司农秃鲁前去实地考察。二人沿着黄河行走数千里,测量河岸之深浅,并“博采舆论”,回来后宣布“河之故道断不可复”,并且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来警告说:“山东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

脱脱听后大怒,骂道:“汝谓民将反耶!”有人劝告成遵说:“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责,公勿多言,幸为两可之议。”然而成遵还是本着良心说:“腕可断,议不可易”,于是脱脱便将其贬官离京,让贾鲁继任工部尚书,治理河道。

之后强行征发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十三路军民共计17万人治理黄河,最终在五个月时间内,通过开凿280里新河道,使黄河得以重新舍弃淮河入海。

尽管贾鲁成功治理黄河,但是由于此次治河工程工期紧、人数众,且元朝政府国库空虚,只能继续滥发纸币来支付工资,这就使得聚集起来的17万军民,逐渐酝酿成了动乱的导火索。

就在治河工程进行时,信奉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一起,到处散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字样,等到石人被挖出后,韩山童和刘福通随即趁着人心浮动,在河南颍州发动起义。

元朝末年的民谣是这样传唱的: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公元1355年,刘福通于安徽亳州市立韩山童的儿子为“小明王”,建国号“大宋”。

公元1359年,朱元璋以兵请王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定都南京。

明朝的国号“大明”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源于明教的“明王”,一种说源于明朝接续元朝,按道统的承接,明朝极有可能选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对形势的判断和战术选择都很厉害,在战略上极少犯错误,比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不遑多让。他称帝后,也经常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

《皇明宝训》: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朱元璋执政初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礼贤好学,妥妥一副明君的姿态。

宋濂把他比作圣人: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公元1370年,朱元璋认为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发的时候,蒙元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立朱标为皇太子,然后把各个小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为此,朱元璋还做了特别声明:“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公元1373年,胡惟庸任右丞相。

《明史·列传·卷十六》: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戚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公元1375年,刘基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着《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盗子问于郁离子曰:“天道好善而恶恶,然乎?”曰:“然。”曰:“煞则天下之生,善者宜多而恶者宜少矣。今天下之飞者,乌鸢多而凤凰少,岂凤凰恶而乌鸢善乎?天下之走者,豺狼多而麒麟少,岂麒麟恶而豺狼善乎?天下之植者,荆棘多而稻粱少,岂稻粱恶而荆棘善乎?天下之火食而竖立者,奸宄多而仁义少,岂仁义恶而奸宄善乎?将人之所谓恶者,天以为善乎?人之所谓善者,天以为恶乎?抑天不能制物之命,而听从其自善恶乎?将善者可欺,恶者可畏,而天亦有所吐茹乎?自古至今,乱日常多,而治日常少;君子与小人争,则小人之胜常多,而君子之胜常少。何天道之好善恶恶而若是戾乎?”郁离不对。盗子退谓其徒曰:“甚矣,君子之私于天也,而今也辞穷于予矣。”

或问胜天下之道,曰:“在德。”何从胜德?曰:“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困。”

郁离子曰:“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抟而聚之耳。尧、舜之民,犹以漆抟沙,无时而解。故尧崩,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非威驱而令肃之也。三代之民,犹以胶抟沙,虽有时而融,不释然离也。故以子孙传数百年,必有无道之君而后衰,又继而得贤焉则复兴。必有大无道如桀与纣,而又有贤圣诸侯如商汤、周武王者间之而后亡。其无道未如桀、纣者不亡;无道如桀、纣,而无贤圣诸侯适丁其时而间之者亦不亡。霸世之民,犹以水抟沙,其合也若不可开。犹水之冰然,一旦消释,则涣然离矣。其下者以力聚之,犹以手抟沙,拳则台,放则散。不求其聚之之道,而以责于民曰是顽而好叛。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郁离子曰:“世之抱一隅之闻见者,何莫非是哉!是故众醉恶醒,众贪恶廉,众淫恶贞,众污恶洁,众枉恶直,众惰恶勤,众佞恶忠,众私恶公,众嫚恶礼,犹鸱鸮之见人而赫也。故中国以夷狄为寇,而夷狄亦以中国之师为寇,必有能辨之者,是以天下贵大同也。”

郁离子曰:“治天下者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证有阴阳虚实,脉有浮沉细大,而方有汗下、通便、补泻、针灼、汤剂之法,参、苓、姜、挂、麻黄、芒硝之药,随其人之病而施焉,当则生,不当则死矣。是故知证知脉而不善为方,非医也,虽有扁鹊之识,徒哓哓而无用;不知证不知脉,道听途说以为方,而语人日我能医,是贼天下者也。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承其敝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承其敝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承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

郁离子曰:“膏粱可以易豆羹,狐貉可以夺缊絮,民情之常也。是故膏粱不足,豆羹可也;狐貉不足,缊絮可也。野鸟系于笼中而驯者食也。笼中之不如山薮,入其笼者知之。有童子侧木檠而设食以诱鼠,多获鼠。一夕,逸其一,遂不复获鼠。今使持槲叶之衣,麦麧之饼,而招于市曰:‘舍尔室,捐而服,而来与我共此。 ’则虽其子亦走而避矣。是故不情之事,大人不为之。”

或问于郁离子曰:“井田可复乎?”郁离子曰:“可。”曰:“何如其可也?”曰:“以大德戡大乱则可也。夫民情久佚则思乱,乱极而后愿定。欲谋治者必国民之愿定而为之制,然后疆无梗,猾无闾。故令不疚而行。”是故圣人与时偕行,时未至而为之,谓之躁;时至而不为之,谓之陋。今民风不淳,而古道之废兴,欲不欲者各半。故以大德戡大乱,则井田亦可复也。

郁离子曰:“劝天下之作乱者,其招安之说乎。非士师而杀人,谓之贼;非其财而取诸人,谓之盗。盗贼之诛,于法无宥。秦以苛政罔民,汉王人关尽除之,而约三章焉:杀人、伤人及盗而已。秦民果大悦归汉,汉卒有天下。繇是观之,岂非他禁可除,而惟此三者不可除乎?天生民不能自治,于是乎立之君,付之以生杀之权,使之禁暴诛乱,抑顽恶而扶弱善也。暴不禁,乱不诛,顽恶者不抑,善者日弱以消,愚者化而从之,亦已甚矣;而又崇之以爵禄,华之以宠命,假之以大权,使无辜之民不可与共戴天者,释其雠而服事焉,是诚何道哉!遂使天下之义士丧气,勇士裂眦,贪夫悍客攘臂慕效,以要利禄,故曰劝天下之作乱者,招安之说。而世主弗寤也,悲夫!”或曰:“然则舞干羽而苗格,非与?”曰:“甚哉!俗儒之梏于文以误天下也。《舜典》曰:‘窜三苗于三危。’又曰:‘分北三苗。’夫窜与分北,皆非抚纳降附之词也,则岂因其来格而遂为之哉?非人情也。圣人岂为之?必也以兵临之,而后分北。其来格者安之,顽不悛者窜之耳。又况干羽,非特文舞,则非曰诞敷文德,而遂弛其伐苗之谋,明矣。《皋陶》曰:‘苗顽弗即工,帝念哉,念兹在兹。’则有虞之君臣,不顷刻而忘苗,可想而见,岂若后世衰微偷情之君臣,以姑息为幸,而以劝贤之爵禄,劝天下之大憝哉!”盗犨盗犨以如芒之钩,系八尺之丝,构牛舌而牵之,宵夜而牛随之行,莫之违也。故世之善盗牛者称犨焉。郁离子曰:“是所谓盗道也。中其肯,扼其害,操其机而运之,蔑不从矣。”石羊先生曰:“此古人制盗之道也,今人弗能也,盗用之矣。”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曰:“天下之重禁,惟不在衣食之数者可也。故铸钱造币虽民用之所切,而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必藉主权以行世。故其禁虽至死而人弗怨,知其罪之在己也。若盐则海水也。海水天物也,煮之则可食,不必假主权以行世,而私之以为己,是与民争食也。故禁愈切,而犯者愈盛,曲不在民矣。”或曰:‘若是,则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先王之禁亦过与?”曰:“先王之禁非奄其利而私之也,将育而蕃之以足民用也。其情异矣,矧百亩之田无家不受,而不饥不寒乎?”

刘伯温立足民生的政治、经济思想即使今天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公元1380年,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遂罢宰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似乎早就算到了胡惟庸的结局。

《明史·列传·卷十六》: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公元1381年,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宋濂堪称人臣典范,可是他心中的“圣人”,还是要把他斩草除根,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卒于徙途。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想必此刻的他对天道人心的理解应该已经超然物外,安之若命。

宋濂对于佛、道二氏,尤其对于佛教典籍,也曾潜心研究,并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观方面,他借用医家与早期道家所使用过的“气母”即“气者生之母”的说法,认为宇宙的升降运动和四季庶物的欣荣藏息,是“气母”即“元气”运行的缘故。这种“气母”或“元气”,“其出无根,其人无门”,无涯无际,人们虽不能觉察它,但它确实存在。宋濂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绝对的,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自然界所以充满生机,就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过元气在起作用。他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于是便实现了“君子之道”。

对于“吾身之心”,宋濂称之为天下“至宝”,因而人“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关键在于如何去“识心”、“明心”。而“识心”、“明心”的方法则为不断克除“人伪”,做到“存心”。克除“人伪”之法又在于学,学的内容就是记录圣人之心的六经。同时,宋濂也曾谈到格物致知,但未论述其具体的方法、步骤,而更热心于倡导佛教破二边的不二法门,以佛教为“人道之门”。因而宋濂之学兼有朱学、陆学的特点,并受佛学的影响。

方孝孺: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识可以鉴一世,而举世不能知公之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获终于正寝。德可以涵濡万类,而不获盖其后昆。公之所能者,皆众人之所难勉,而未尝自以为足。其所遇者,皆众人之所难处,则快然委命,而不置乎休戚。此公所以跨越前古,拔彚超伦,控宇宙而独立,后天地而长存者乎?

公元1392年,朱标患病去世,同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标的去世对整个明王朝的政治格局影响巨大,改变了大明王朝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为了朱允炆更好的当政,朱元璋又对开国功臣下手了。

公元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早年的悲惨经历,让他对人性恶的一面有深入骨髓的认识,即使当皇帝后,除了最亲近的马皇后和朱标以外,几乎不信任任何人。估计他一直怀疑刘伯温对他的诚意,所以封刘伯温为诚意伯。的确,刘伯温当过元朝的官,也当过明朝的官,他不忠诚于元朝,也不忠诚于明朝,他忠诚于他心中的道德。

朱元璋经历过社会失序的战乱年代,所以对秩序有近乎疯狂的渴望,当皇帝后,无时无刻不在研究如何制定制度维护秩序,在实行《大明律》、《大诰》之后,还专门设立锦衣卫,并且授予锦衣卫侦查、逮捕、审判和惩罚罪犯的权力,监视大臣,实行特务统治。

公元1398年,明惠宗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亲贤好学,于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旌表节孝,赈济灾民 。建文元年(1399年),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七月,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公元1402年,京师被攻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从地道出逃,改换僧装,在各地流浪。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还将方孝孺“灭十族”。

《深虑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豫让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令人唏嘘的是,方孝孺写了《深虑论》却没有制胜之策,写了《豫让论》,最后还是和豫让一样为忠诚而死。智伯的失败在于刚愎自用,建文帝算是从善如流了,可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

张廷玉:帝王成事,盖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朱棣的性格最像朱元璋,但是无论能力,胸襟和气量都比朱元璋差很多,朱元璋大肆杀戮,是为了给子孙留一个太平江山,也希望他的继承人仁明孝友,施行德政,以安吾民。可朱棣大肆杀戮,完全就是为了他的政治野心,为了巩固权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朱棣即位后,首先就是将陆续捕获的建文王朝旧臣以残酷的刑法一一杀戮,甚至还诛灭三族。旧臣景清在朱棣即位后,刺杀朱棣未成,结果被朱棣剥皮,悬于城门上,并将景清全家诛杀,而且还株连左邻右舍,甚至连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这种空前绝后的大清洗,史书称之为“瓜蔓抄”,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刘伯温之子刘璟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其后,朱棣诏告天下: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

其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按照朱棣的秉性和能力,加上朱元璋对藩王的约束防范,藩王造反是很难成事的,但是朱允炆这边昏招频出,再加上老天爷派了妖僧姚广孝来协助朱棣造反,所以造反成功了。

《明史·姚广孝传》: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是否知道天道,我不清楚,但是他一定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他对形势的判断和战略部署也很准确。

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姚广孝这个人很奇怪,他造反,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可能他觉得他就是带着造反的使命而来,即使生灵涂炭也要造反,造反成功了,他也完成了使命,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姚广孝晚年着有《道余录》,反驳过往的儒者,也解释他心中的道德性命。

逃虚曰:明道既言道即是性,性岂有好不好耶?此妙真如性,本然清净,岂容外物之所污染?故佛以莲华为喻,莲华生于淤泥中,而不被淤泥之所污染,此妙真如性,在众生烦恼心中,而不被烦恼之所浊乱。

古亦有释氏,时或崇设像教,其害至小;今日之风,便先谈性命道德,先驱了知者,才愈高明而陷溺愈深,明道何其言之谬也!乌有才高明被惑而陷溺愈深者哉!岂不知颜子默识,曾子一唯,因其资性高明,便领得圣人之说,其次者则不能也。如佛在灵山会上,百万人天众前,拈起金波罗华,惟迦叶破颜微笑,余众罔措,所谓才高明而陷溺愈深者,其谬甚矣!大凡从圣人之学者,不谈性命道德,谈声色势利可乎?声色势利有害于人,非士君子之所谈也。性命道德是本分事,不可一日无者,何害于事?

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返师途中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

朱棣想效仿同样靠不正当手段登基的唐太宗,可惜无论是气量还是能力都差了不少。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对宗室实行的“养猪”政策,也是后患无穷。

朱高炽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明惠宗朱允炆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调整统治机构,提高阁权,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机构。洪熙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的延续打下基础。

公元1470年,唐寅出生了。

唐寅的父亲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二十八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从此唐寅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

唐伯虎天资卓越,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但是他的命真不好,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不幸的遭遇让他二十六岁就有白发。

好不容易振作起来潜心读书,博取功名,又受到科举案牵连,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贵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洟泗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

唐伯虎虽然为人轻浮,放荡不羁,明何尝负朋友?幽何尝畏鬼神?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反视室中,甂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西风鸣枯,萧然羁客;嗟嗟咄咄,计无所出。将春掇桑椹,秋有橡实,余者不迨,则寄口浮屠,日愿一餐,盖不谋其夕也。

哀哉哀哉!此亦命矣!“存天理,灭人欲”的专制统治下,这位天才的命运悲剧似乎早就写好了。

《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公元1524年,唐寅在贫病交加中去逝。

《临终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和唐伯虎同年出生的文征明,就比他命好多了。

文徵明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德庆桥西北曹家巷的一户官宦人家。8岁的文徵明还不会说话,有人怀疑他是个白痴,但父亲文林却很看重他,认为他会大器晚成。11岁的文徵明开始会说话,于是就读外塾。

文征明虽然愚钝,但是一直有他爹给他保驾护航,给他最好的父爱,一直鼓励他,为他请最好的老师,这让他潜心专研,最终在艺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文征明不懂什么人情世故,已没有被世俗的名利所牵制,他父亲是个人精,文徵明写信给唐寅:我父亲说\"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没有写完就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

文征明之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还能明哲保身,安享晚年,他的父亲功不可没。

公元1472年,王守仁出生了。

王守仁作为明代理学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阳明心学在明代中期广泛传播。

明代的理学完全曲解了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变成“存天理,灭人欲”,人的欲望怎么可能灭掉嘛!孔子都知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永乐年间,在朱棣的御临下,以程朱为标准,汇辑经传、集注,编为《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诏颁天下,即所谓“合众途于一轨,会万理于一原”,作为治国齐家的统一法理和准则。程朱理学遂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明代中期,王学崛起并得到广泛传播。朱学虽然也还是官方哲学,但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王守仁学凡“三变”(“泛滥于词章”、“遍读考亭遗书”、“出入佛志”为前三变;“以默坐澄心为学的”、“专提改良知三字”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是后三变),最后建立了心学体系。其学说集宋明理学史上心学一派之大成,达到了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高峰。王守仁心学的主要论题有三:一曰心即理;二曰知行合一;三曰致良知。这三个论题都围绕发明本心的良知这一中心思想。可见,他的思想渊源上承陆九渊立大本,发明本心的统绪。由于王守仁事功赫奕,弟子众多,于是王学得到广泛传播。

公元1529年,浑身溃烂的王守仁说出了自己一生中最后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

人的认知随时都在变化,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光明?就拿阳明心学很流行的日本来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曾经也觉得是带着良知和光明来的。

公元1524年,明世宗钦定大礼,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至此,明武宗时代基本结束,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明世宗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已很紧张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公元1547年,朱纨任提督浙江、福建海防军务,巡抚浙江,防御倭寇。

《明史·朱纨传》:纨执法既坚,势家皆惧。贡使周良安插已定,闽人林懋和为主客司,宣言宜发回其使。纨以中国制驭诸番,宜守大信,疏争之强。且曰:“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寇之盗尤难。”闽、浙人益恨之,竟勒周良还泊海屿,以俟贡期。吏部用御史闽人周亮及给事中叶镗言,奏改纨巡视,以杀其权。纨愤,又明年春上疏言:“臣整顿海防,稍有次第,亮欲侵削臣权,致属吏不肯用命。”既又陈明国是、正宪体、定纪纲、扼要害、除祸本、重断决六事,语多愤激。中朝士大夫先入浙、闽人言,亦有不悦纨者矣。

纨前讨温、盘、南麂诸贼,连战三月,大破之,还平处州矿盗。其年三月,佛郎机国人行劫至诏安。纨击擒其渠李光头等九十六人,复以便宜戮之。具状闻,语复侵诸势家。御史陈九德遂劾纨擅杀。落纨职,命兵科都给事杜汝祯按问。纨闻之,慷慨流涕曰:“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制圹志,作绝命词,仰药死。

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末社会动荡,天崩地解,王学衰微。方以智及“易堂九子”,对理学有所讥评,进行反思,由此产生了对理学的重新认识。明末清初随之兴起了以颜元为代表的事功之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总结诸子百家之学的哲学思想;出现了探讨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专门着作,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堪称为杰作,兴起了以顾炎武所强调的“实事求是”的考据文学,对理学重视概念争辩而脱离社会实际的空虚迂阔学风有所批评,于是理学衰微,实学兴起。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国, 建元天命,国号金。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公元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

公元1729年,雍正帝为及时处理西北军报始设军机房,1732年改称军机处 。

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最开始从一个部落的奴隶制度,到类似分封制的八旗制度,再到继承元明的中央集权制度,清朝一个朝代几乎走完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在这过程中,还优化了元明遗留的制度问题。清朝是一个没有外戚干政,没有宦官干政,没有北方游牧威胁,没有藩王造反,没有权臣篡位的朝代,几乎建立了最完善的封建专制制度。

可是大洋彼岸的英国在此期间,已经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民主道路。

就在这时候,猫拉完屎,虽然埋在猫砂里,可还是有一阵臭味传来,大哥闻到臭味,就让我去把猫屎铲了。铲完猫屎后,我突然想起新中国初期曾经彻底解决了黄赌毒社会问题,希望从那段历史中寻找答案,发现这是社会问题,必须与之适应的社会治理方式才会有效果。

毕竟戒赌失败那么多次,我已经对靠自己意志力戒赌不抱希望了。可是不戒赌我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闲得无聊,写了一首《桂枝香·闲来怀古》

御神观复,正大道衰微,名实不副。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逐。熬夜网赌伤身体,背时运,还把钱输。何惧于物,浑沌倏忽,自然有无。

常言道,人心不足。叹道德性命,知向何处。天下有道,何须权势法术。伤心古人意踌躇,兴亡俱是百姓苦。圣人何处,善利万物,归真返璞。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谁让他修仙的! 都市之最强仙医 这宿主能处,让他宠炮灰,他真宠 我的钢铁萌心:以德皇之名 九幽天帝 毕业前,清纯校花为我怀了龙凤胎 伏天鼎 穿成假千金,真千金对我嘎嘎狂宠 绝色寡嫂 废柴光明圣女的异世界求生指南 游戏:从蜥蜴到啃噬神明之巨龙 末世重生后,我获得了无限空间! 仙府:资质平平的我只好苟出长生 玄幻:杀猪百万头,我无敌世间 诡鼎 美食的俘虏之食者无敌 外室独宠?退婚另嫁世子爷请自重 天灾末日,只有我能杀丧尸爆装备 叶罗丽!毁灭与光 尤物绝伦 
经典收藏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魔艳武林后宫传 绝色神雕 后宫春春色 重生后,我成了省委书记的女婿 重生51年:隐居深山建立超级家 歌后与我离婚,天后却要与我结婚 美女的特种保镖 四合院:少年开局,打残棒梗 从今天开始当戏骨 四合院:自带系统穿越来 开局被抓,上交可控核聚变当国士 四合院:开局轧钢厂办公室 无敌天帝 四合院:开局五八年镇压全院 这个顶流只把明星当工作 身份曝光后,丈母娘吓跪了 封神榜:蚊道人 网游之三国无双 四合院:我的流氓生活 
最近更新穿书后我把四个姐姐虐成渣 重生08,开篇传奇人生 正义逆行者的光辉岁月 初始轮回 天庭微信群之小川 我在国际上做祸害的那些年 都市医圣狂龙 韩娱,我才不要做舔狗 没有灵气又如何?我能充电修仙 高武:忍者弱?没看过火影吧! 钞抄炒超能力 末日后挽救世界 我在异界为追妻造枪炮斩神 茶园里的特种兵:从菜鸟到茶王的 幽宅咒影:幻梦魔法界 重生:我是超雄症不是神精病 韩娱稳稳的幸福 逆尘天尊 逍遥皇帝还有万倍返现系统 破产五年后,美女总裁找上我 
吴明狂想曲 向树人 - 吴明狂想曲txt下载 - 吴明狂想曲最新章节 - 吴明狂想曲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