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首页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辛亥英雄 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 最强终极兵王 重生之征战岁月 开局穿越寡妇村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 金牌帝婿 黄埔忠魂:从淞沪到缅北 超时空史记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八百四十六章 实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大明有一定的舆情审查制度。

比如编排皇帝、太后、宗室有关的下三路谣言,会被缇骑找上门;比如美化倭寇、污蔑平定倭乱的大明军会被斩首示众;比如诬告一定会被反坐,在大明写小作文也就是妖书,只要被抓到,轻则三五十杖重则流放斩首;

这都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公序良俗才做的,大明的舆情审查,完全没有到清风乱翻书的地步。

毕竟大明是一个可以上奏直接说‘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大明,万历年间又蹦出个林辅成大声喊‘万历万历,万家皆戾’,也没被朱翊钧砍了,而是送到了南洋调查种植园经济了。

文字狱最可怕的就是统治阶级的自我阉割和对下阉割。

对下阉割是显而易见的,冷籍、书坊的大量倒闭、只能抄书去读书识字、读书人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避免谈及到政治。

在鞑清,做个读书人,如果你识文断字,那么你随手写的任何文章,都有可能被人蓄意曲解的可能;即使你大字不识一箩筐,祖上有人读书,也保不齐有一两本祖上传下来的旧书,会成为家破人亡的祸端。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家里的书全都烧掉,然后做个文盲,这样一来,就不会惹祸了。

戴昆写了一句‘长明宁易得,短发反长恨’,死了还被刨了出来,全家都被斩首示众;

石卓槐写了句‘厮养功名何足异,衣冠都作金银气’,就被扣上了反清复明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家人连坐;

徐述夔写了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全家遭难,就连已故多年的好友沈德潜,也没有逃过一劫,被人从土里刨出来,家人被流放。

文字狱经过康雍乾三朝,在乾隆四十年后达到了顶峰。

官厂上人人猎‘文字’为官,穷经皓首、牵强附会,把一切能和反清复明联系起来的文字,全部联系起来,上奏皇帝,举报‘将明之才’来升转,最终导致了整个官场,人人说话都得万分小心,多磕头少说话就是至理名言,一旦被人抓着辫子,人就死了。

今天还是至交亲朋,明天就成了他人升转的垫脚石。

这种告密之风迅速蔓延,最终完成了鞑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我阉割。

所以,只能说安希范和赵南星这些贱儒,生在了好时候,也就是他们活在大明,才能对着皇帝、朝廷指手画脚,颠倒是非黑白,最后也就是流放金池总督府和崇古堡罢了,而不是满门抄斩。

普及教育就像是种树一样,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因为大明打算在未来任何一个时间里普及教育,都要从第一棵树种起。

搞因言获罪,会影响普及教育的推广。

安希范是一个很聪明的读书人,他能考中举人,不是皇帝刻意针对,安希范也能考中进士,但是他却喜欢走捷径,拜师顾宪诚如此,依靠挨打出名也是如此。

也就是现在廷杖真的会打死人,否则安希范绝对会骗廷杖。

当今天下读书人都深切的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陛下杀人不眨眼,不要跑到皇极门骗廷杖,陛下会视为逼宫,打死都没人敢为你说一句话。

世宗皇帝的时候,在左顺门打死了几个清流,闹出了不小的乱子。

当今时代,谁敢到左顺门伏阙,陛下会把这些个清流打死,把他们家人流放到海外,把所有跟他们有关系的师生一起清退送到辽东垦荒,谁敢蹬鼻子上脸喋喋不休,陛下真的会发兵抄家。

陛下这套丝滑的清算瓜蔓连坐小连招,不弱于太祖雄风。

陛下根本不在乎暴君的差评,尤其是身后的差评。

如果能够早点精读矛盾说,安希范就会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

想要依靠宁远侯打人去成名,得挨得住铁拳,显然安希范挨不住,他去了金池总督府,还连累赵南星到大洋彼岸的崇古堡去了。

新日运河的计划还在进行,先把城堡修好,再把鹅卵石铺的道路修成官道驿路,新日运河的修建,没有太详细的计划,有点踩着西瓜皮滑行,滑到哪里到哪里的荒谬感。

“陛下,礼部建议每一个番邦使者,无论会不会汉文,都给他们配个通事。”冯保拿出了奏疏放在了皇帝面前,打断了皇帝的遐想。

朱翊钧打开了奏疏随意的问道:“嗯为什么”

冯保低声说道:“这万一吵起来,有失大国雅量,朝鲜使者李后白搞了一手狸猫换太子,把国书给换了,弄得风头正盛的礼部诸官,丢了好大的脸,所以就想了这么个折中的法子。”

人和人有的时候,就是会莫名其妙的吵起来。

冯保甚至见过陛下和皇后,为了件小事,吵得面红耳赤,等冷静下来,仔细一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有人在中间调和一下,就没有这档子事儿了。

比如陛下和皇后为了朱常治的事儿,就拌了几句嘴。

夫妻不吵架,那就不是夫妻了。

通事翻译的时候,给双方一个冷静的时间,就不会话赶着话,吵吵起来了,大家也都能体面。

“照准。”朱翊钧看完了,觉得没有问题,选择了准许。

“李后白回朝鲜了吗”朱翊钧问起了李后白的去处,文华殿上没死,回家也没自杀,他是否回了朝鲜。

冯保摇头说道:“没有。”

李后白激怒皇帝,未尝没有让自己做朝鲜文天祥的想法,可惜皇帝压根没有发怒,李后白自己又不敢死,李后白甚至不想回朝鲜,如果朝鲜一团糟,他的复国主张还算是为民请命,可是,朝鲜一切良好,李后白的主张是为朝鲜人招祸。

从朝鲜来的消息,又都是好消息,修了多少里的沟渠、营造了多少里的官道驿路、落成了新宅等等。

李后白终究选择了读书人一贯的办法,自己与自己和解了,这毫无疑问是懦弱之举。

朱翊钧拿起了下一本书奏疏,福建、江西、湖广等地巡抚联名上奏,事情也非常简单,他们要求在富裕的地方,行还田令。

这几位巡抚也不是没事找事,因为再不行均田令,力役都要被富裕和海外给吸光了!

“让徐爵把先生宣来。”朱翊钧看着奏疏有点拿不定主意,打算问问张居正的看法。

自从金池总督府拉了一船的金沙回到大明,并且皇帝制作成了明晃晃的金锭放在了皇庄,公开展示之后,没人再怀疑金池总督府黄金的真假了。

金池总督府需要人,但想要发财的人,如同过江之鲫。

即便是到金池总督府挖不到黄金,一片非常适合种地的地方,对于大明人也有天大的吸引力,十六年上半年,向南洋、金池、大铁岭卫等地输送人口已经超过了五万七千人,全年预计要超过十万人。

这十万汉人,可都是壮劳力。

福建的人口外流最严重,其次是江西,江西是对广州、浙江人口净流出,湖广地面则是向南衙、松江府和吕宋总督府流出。

“朕今天去听了一个聚谈,蔡献臣讲,要给万民每年发十二贯宝钞,朕听完之后,觉得他的想法很好,只是朕很穷,没有那么多的黄金,也发不起那么多的宝钞。”

“他讲的其实是一种供养机制。”

“但是今日南洋营造的铜镇、汉乡镇,就是给出海的汉民,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像侯于赵的屯耕五事疏还有辽东农耕局一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来吸引人口流入。”朱翊钧说起了自己听的聚谈。

张居正立刻说道:“上一次赵南星之事,臣就上奏说,此等贱儒摇唇鼓舌,理当严惩,流放海外。”

“陛下宽宥,未曾追究,结果今日安希范就照猫画虎,模仿赵南星,甚至都说到了岳武穆和文忠烈的身上,陛下略施薄惩,也只是流放,臣觉得明年开沽点检,把二人游一遍,斩首示众妥当。”

文忠烈就是文天祥,是景泰七年,景皇帝朱祁钰,以‘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给文天祥的谥号。

张居正对皇帝的处置略显不满,上一次赵南星的处罚,就过于宽仁,这次虽然追加了惩罚,看起来流放到了金池和崇古堡,真的是流放到了天边去。

但张居正非常清楚,这二人到了地方,也只会是人上人上人。

饱读诗书、且十分聪颖,到了地方,邓子龙也需要安希范出谋划策。

张居正对这件事非常在意,这和他在构建的恩情叙事有关,在他看来,解构岳飞、文天祥是愚忠,就是在解构张居正在推行的恩情叙事。

朱翊钧很清楚张居正这么讲的原因,可他其实不太喜欢恩情叙事,这会把张居正、戚继光等维新大臣们的付出异化掉。

万历维新又不是靠他朱翊钧一个人才取得了这些成果。

“下次再有人模仿,朕就杀人。”朱翊钧想了想,给出了一个承诺。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赵南星这次已经被追罚了,代表着下次有人再想骗廷杖,就会被斩首,陛下做事是很有原则的,再一再二不再三,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臣听闻了蔡献臣聚谈,他的想法很不错,陛下所言甚是。”

“汉乡镇、铜镇、椰海城、大铁岭、金池总督府对大明腹地穷民苦力的吸引力,就是类似于发宝钞的基本生活保障,所以百姓才愿意跋山涉水的前往。”

“福建、江西、湖广联名上奏,询问人员流失,是否可以阻止流徙,如果朝廷仍然不准阻止流徙,那就只能推行还田令了。”

推行还田令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生孩子,有家有业有吃有喝,百姓才愿意生孩子,才有条件生孩子。

手里没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即便是短暂的获得了一些财富,也不敢生孩子,因为不掌握生产资料,等于日后生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保障。

哪怕是领到了五亩地,手勤脚勤日后儿孙也饿不死。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不推行还田,就没人生孩子;推行还田,又需要基础,最起码田土的产出收益变小,否则这些个地主缙绅各个招募游堕,组建那还乡匪团,受灾的还是百姓,万历维新,把本来一根筋的事儿,变成了两头堵。”

“还田还不得,人口还在流失。”

张居正低声说道:“辽东、江西的营庄之法,恰到好处。”

王国光离任前给大明朝留下了一个营庄法,就是瑞金、宁化、宁都三县田兵民变之后的解决办法。

营庄法,是一种集体生产制度,汉屯田,唐府兵,明卫所,都是一样性质的制度。

在天下安定初期,家庭式农业经营,无法承担垦荒、库坝营造、灌溉水利、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巨大劳动力投资,所以农业集体生产,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等到活儿干完了,营庄法自然而然就会消解。

“唯有如此了。”朱翊钧最终选择了折中,人口流失要解决,还田也要解决,只有先这样折中往前走了。

搞生产,生产搞完了,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建立,土地的产出变低甚至可有可无,营庄法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逐渐消解。

“营庄法一定会消解吗”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这种集中生产有很多的优势,可以让乡野为城镇提供农业原料,瓜果蔬菜,这些发不了大财,生活称不上大富大贵,但绝对可以衣食无忧。”

“这营庄法弄好了,岂不等同于每年发了十二贯钞”

蔡献臣的发言十分逆天,搞出的办法十分的幼稚,但张居正看完了《太白楼日讲》后,就想到了营庄。

这营庄只要弄得好,不比这每年发十二贯钞差!

蔡献臣是个学子他可以胡说,但张居正是个首辅,他要的是落地和实现。

“陛下,大明丁口其实不多,只有一亿三千万余丁口,营庄法,把天下九百万顷田进行集中生产,其产出,足够万民丰衣足食了。”张居正的身子前倾,这代表着他极度想要说服皇帝陛下。

朱翊钧抬头看了眼,对着冯保说道:“冯大伴,给先生续杯茶。”

就是打个岔,让张居正冷静一下。

张居正继续说道:“营庄法倒了,生产工具、牲畜都给了村霸、乡贤缙绅;小民小户拿几亩地两个锄头,乡贤缙绅还是为祸乡里,这有什么用”

“林辅成到保定府,看到了那高阳县上七屯乡贤何氏,灾年不减租,乡民开门揖盗,把土匪放进了何家,把何家灭了门,怪乡民不知感恩还不是这何氏催逼,乡民活不下去,逼不得已吗”

“祁州闫氏让佃户,坑杀一家老小堆肥,就是为了威胁恐吓,让佃户互害,让佃户不敢反抗!”

“臣在嘉靖三十三年借口生病回家,周游名胜,最后还是在三十六年回京来了。”

“臣在湖广那些个乡贤缙绅为了催逼佃租,闯到农户家中,把家里养的牲畜全部割喉,挂在门梁上,威胁百姓,再不缴租,就把全家杀了!”

“陛下,天下困于兼并,这还田法,最后还是兼并,如果田土产出太低了,乡野的百姓还是流失。”

“不如营庄法。”

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莫急,莫急。”

张居正虽然在推行恩情叙事,不过是因为政治需要,他和皇帝的底色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天下头号的反贼!

张居正要不是反贼,他就不会说出那句‘吾非相,乃摄也’。

张居正不喝茶,也不停顿继续说道:“陛下,上数三千年,全都是还田!百姓从没有一天吃饱过!”

“还田还到最后,还是掉到兼并的陷阱里去!”

“在臣看来,这折中的营庄法,反而是唯一的解法!”

“聚集人力开发挖水利沟渠、共建粮储抵挡灾年、推举乡杰入师范、入九龙大学堂学医,把每年营庄法里的农业剩余,投入到生产工具的购买和更新之上,提高粮产,修桥补路。”

“唯有此,为兼并唯一解法!”

“是的,先生说的都是对的,朕知道。”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先生,徐成楚之前上奏了一本奏疏,说内地付出了巨大的教育成本,结果都是给沿海富裕之地培养人才,如果没有横向转移支付,内地地方,谁还愿意贴钱普及教育”

“问题也是一样的,比如乡杰入了师范、九龙学堂,学成之后,他们愿意回到乡野之间吗是不乐意的,匠人让自己的孩子读了书,都不愿意让他们继续操持贱业。”

“喝茶喝茶。”

朱翊钧不想在这件事上跟张居正吵架,张居正为万民奔走呐喊,他只要稍微深入想一想,就发现了巨大问题。

张居正眉头一皱,而后靠在椅背上,思考了很久,才拿起了茶杯喝了口茶说道:“臣有点欠考虑了。”

张居正把问题想简单了。

他的想法是营庄推举乡杰入师范、九龙大学堂学习,然后回到家乡,管理营庄分配,让乡杰替代掉过去的乡贤缙绅,等到大明读书人足够多的情况下,大明朝廷就可以委派乡官管理四方。

皇权下乡,穿透县一级,把朝廷的威福之权,推到乡野之间。

某种程度而言,张居正和蔡献臣一样,在寻找一种万世不移之法,当逻辑能走通的时候,就颇为兴奋了。

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忽然坐直了身子说道:“先生啊,朕还是觉得营庄法,是极为可靠的!至少可以尝试下,实在不行,就苦一苦海外夷人好了。”

“啊苦一苦海外夷人”张居正一愣有些疑惑,陛下明明已经否定了,甚至张居正都有点被说服了,但陛下话锋一转,似乎也对营庄法有点想法。

朱翊钧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着,低声说道:“先生,你有没有想过,汉屯田,唐府兵,明卫所,这些集中生产的制度,为何最终都失败了呢”

“人性本私”张居正思索了下,试探性的给出了一个答案。

朱翊钧点头又摇头说道:“确实是人性本私,汉屯田、唐府兵、明卫所,都是相似的,穷民苦力都需要承担军役,在承担军役的时候,这还要承担朝廷的赋税。”

“朝廷啊,总是指着一个集体欺负,算上卫所,军屯卫所军兵田土,所产过半都得上交,朕要是军户,朕也只能逃所。”

“朝廷要的,真的太多了,无论是为了什么,少要点,也不至于败坏的那么快。但是一点也不要,也会败坏,因为不收税,就无法把手伸进去管理了。”

“先生是元辅,自然明白朕在说什么。”

张居正说的自私,是不患寡患不均的自私,朱翊钧说的自私,是为了活着,只好逃离军屯卫所。

在朱翊钧看来,军屯卫所败坏的最大原因,就是朝廷拿走的太多了,导致生民无以为继,最终败坏。

朱翊钧继续说道:“先生口中这些乡杰,为何不愿意回去呢还不是嫌穷乡僻壤,没什么前途吗自私是个中性词,人都自私,为自己前途考虑。”

“苦一苦夷人,骂名朕来担,把海外的收益补贴到乡野之间,村里朕不好说,但乡里,还是可以弄好的,而且还有升转的通道,还愁没人去”

“把水肥运到乡里、把农具运到乡里、把路修到乡间地头、把社学修到村头,这就是油水,有油水可捞,虽然不多,去的人就会更多了。”

“朕打算这么做,先减藁税,施行营庄法,免半藁税,就是朝廷十税一,营庄最多拿走一成,如此一来,万民得八成,至于损失的田赋,就从海外补回来。”

“先试试,营庄法实在不行撑不住了,再执行还田令,反正本来的打算,也是让营庄法做个过度,做成了最好,做不成也不亏。”

营庄法本身是一乡、二公、七民,现在变成了一乡、一公、八民,乡贤缙绅地租仍然不变,朝廷削减一成给百姓让利,亏空从海外贸易来补。

“陛下,这减下去的税,再想收上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张居正提醒陛下,税这种东西,减下去容易,再收就要面临武装抗税的问题了。

“十五年商税比例已经超过了60%,而且还在累年增高,万历维新已经十六年了,该给万民让利了,就从营庄法减税开始吧。”朱翊钧敲动桌面的手停了下来,大明的财政收入累年增高,田赋的比重越小,朝廷在田赋上才能越灵活。

某种程度上讲,田赋比例也是朝廷财税健康的晴雨表,田赋比例越低,朝廷财税越健康。

“陛下圣明。”张居正俯首说道。

想让乡杰们回乡,要有前途,还要有钱途,前面可以参考监当官制度,官身、考成都可以做文章;

但钱途这个就需要真金白银的往里面砸了,最后绕来绕去,腹地减税,在海外找补回来。

万历新政的代价,还是得夷人来承受,以市舶司为支点,腹地和海外的跷跷板,还在持续不断的发力。

万历维新的代价本该由大明万民承担,然后因为剧烈的社会变革引起的不适,承担代价遭遇的痛苦,而广泛反对新政,这一切都因为蹊跷板的存在,让大明万历维新的阵痛,没有那么痛苦。

“先生,明天陪朕去一趟清勤园。”朱翊钧停顿了一下,才说道:“趁着海总宪还清醒,朕和先生,送海总宪一程。”

张居正俯首说道:“臣遵旨。”

“陆总宪如何”朱翊钧问起了陆光祖的情况,这位新总宪,也履任好久了,张居正也看了很久。

张居正没有犹豫:“陆总宪有些急躁,不过也正常,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若是烧不好,他陆光祖做不了几天,就得离任了。”

新上任,你总要先做几件大事儿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让陛下信任,让手下人服气,若是三把火只烧旺了一把,离任就在眼前,只烧旺了两把,那还可以留任一段时间看看后续。

一把火也烧不旺,那就直接滚蛋了。

最近陆光祖配合张居正清汰,搞得风风火火,颇有成效,陆光祖算是可以坐稳这总宪的位置了。

万历十六年的秋天,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秋风显得更加萧瑟,夜里朦朦胧胧的秋雨,压住了京师的喧嚣,带来了许多的凉意,一场秋一场寒,大明京师枝头的树叶开始随着秋风飘落。

大明皇帝的车驾,缓缓的停到了西土城外的清勤园。

海瑞的侄女婿薛云龙在门前恭候圣驾,他带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琼州海氏送到京师来,过继到了海瑞的名下。

“叫什么名字”朱翊钧站在门前询问着孩子的名字。

“禀陛下,学生名叫海中鹏,今年十一岁,在琼州府考过了童试,现在是琼州的秀才。”海中鹏不卑不亢的介绍了自己的来历,他从小聪慧,已经考中了秀才,也一直以海瑞为榜样。

“嗯不错,莫要堕了你父亲的威风。”朱翊钧点头笑着说道:“好好学习。”

“学生遵旨。”海中鹏再拜,退了三步,退到了薛云龙的身后。

“把孩子教好,不要走了歪路。”朱翊钧对薛云龙叮嘱了一番,说完才走进了清勤园。

只要把海瑞的身后事照顾好,朱翊钧不会亏待薛云龙,给皇帝办事,皇帝从没亏待过谁,当然照顾不好,朱翊钧就要找薛云龙的麻烦了。

如果海瑞的女儿女婿来做这件事,出了问题,朱翊钧不好追责,而且女婿都没功名,也护不住海瑞的身后事。

海瑞坐在转椅上,转椅停在树下,他半抬着头,静静的看着不断飘落的黄叶,在空中飞舞,一如他的生命,正在走向尽头。

“臣参见陛下。”海瑞想站起来,但用了几次力发现做不到,才俯首见礼。

“免礼免礼。”朱翊钧走了过去,坐在了海瑞的身旁。

“朕听大医官说,海总宪这几日格外精神,就赶忙过来看看,果然大有好转。”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

海瑞摇头说道:“回光返照罢了,陛下,臣有几件未了之事,既然陛下来了,那就请陛下准了臣的不情之请。”

“哦何事”朱翊钧笑容不改,海瑞不会提任何过分的要求,这把神剑护了大明十六年,让大明官场吏治清明了许多。

海瑞颇为郑重的说道:“陛下,臣听说陆光祖升转了总宪,陆光祖也是极为合适的。”

“臣这第一件事,就是王谦的事儿,这是个好孩子,日后有机会,恳请陛下,给他个升转的机会吧。”

“臣反腐抓贪十三年,他配合臣抓了十一年的贪,做个独臣孤臣,有些浪费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凡人策 碧蓝航线界限 剑道第一魔 我雕刻神像,敕封诸天神明 洛公子 魔艳武林后宫传 绝色神雕 修仙狂徒 【斩天剑】 美女的兵王保镖 和竹马睡了以后 普攻永久加生命,阁下如何应对? 狂撩无嗣男主后,娇媚宿主顶不住 赤心巡天 都市偷心龙爪手 猎天争锋 苍海皓云 贵族 流年流不去 
经典收藏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北宋大法官 抗日之中国战神 北伐就在今日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抗日谍影之代号渔船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三国刘表之鲸吞天下 大秦从挖地道开始 三国:开局成了将死黄巾头子 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 蝉动 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 大汉兵王 董卓之子 大明锤王 家父唐高祖 女装后被前女友壁咚 大隋主沉浮 三国!五岁的我被叔父刘备偷听了心声 
最近更新大明:开局朱标被李承乾魂穿了 兵起大渡河,石达开再建天国 功高震主被猜忌?我反手统一六国 穿书后我让反派姐姐们后悔 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 烛影迷局 大秦:偷听心声,祖龙该喝药了 稗宋反骨仔 开局官府发老婆?我卖肾宝赢天下! 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 大周第一纨绔 回到古代积功德 开局十颗中子弹,抢夺联合舰队 穿越大唐重整山河 幼帝传奇 孤岛的崛起:穿越中世纪 重生小丫鬟,只想安稳一生 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 争霸,带众女从零开始 天生韩信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