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笔尖与书页的摩擦声中平稳滑过,距离投稿已经过去近一个月。林长青的心态始终保持着一种奇异的平静,他按部就班地学习、锻炼、与苏雨晴共同进步,仿佛那封承载着希望的信件从未寄出。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份隐秘的期待始终未曾熄灭,如同埋在土壤深处的种子,静待破土而出的时机。
这天下午放学,林长青和苏雨晴并肩走出校门。秋高气爽,天蓝得如同水洗过一般。两人讨论着刚刚结束的物理小测,阳光在他们年轻的肩膀上跳跃。
“那道关于电磁感应的题,你用的方法真巧妙,”苏雨晴语气带着佩服,“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能量守恒来简化呢?”
“主要是找准系统边界,”林长青温和地解释,“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的干扰项自然就排除了。”
他们的对话自然而流畅,带着一种智力交锋的愉悦。走到分别的岔路口,苏雨晴笑着挥挥手:“明天见!”
“明天见。”林长青目送她走远,才转身走向自家所在的巷口。
刚走到巷子口,负责这片区域的邮递员老张就喊住了他:“长青!有你的信,好像是出版社来的!还有张汇款单!”
那一刻,林长青感觉自己的心跳似乎漏跳了一拍。他面上不动声色,快步走过去,接过老张递过来的那个厚实信封。
信封是“新芽出版社”的特制信封,质感比普通信封要好。入手颇有些分量。信封口没有完全封死,可以隐约看到里面除了信纸,还有一张薄薄的、不同于普通纸张的票据。
“谢谢张叔。”林长青的声音保持着一贯的平稳,但握着信封的手指,却微不可察地收紧了一些。
“不客气,小伙子有出息啊,都给出版社写文章了!”老张笑着骑上自行车走了。
林长青没有立刻拆开,他将信封小心地塞进书包最里层,快步走回家。父母都还没下班,家里一片安静。
他反锁了自己房间的门,坐在书桌前,这才深吸一口气,将那个信封拿了出来。
他先抽出了里面的信纸。是出版社编辑的亲笔信,字迹端正有力。
“林长青作者台鉴:
惠赐大作《逆流之年》稿件及大纲已拜读。编辑部同仁阅后,皆深感震撼。故事构思奇崛,立意深刻,文笔老练,情感真挚,尤其对‘命运’与‘选择’的探讨,直击人心,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与文学价值……”
信件后面,编辑热情地表达了强烈的出版意向,并提出了具体的版税条件和后续的连载计划。措辞之间,充满了对一位“新人”作者难以掩饰的惊叹与重视。
林长青平静地看完信,将其放在一边。他的目光,落在了信封里最后那样东西上——那张邮政汇款单。
他轻轻地将它抽了出来。
目光落在汇款金额那一栏。
即便以他重生者的心性,在看到那个具体数字时,瞳孔也是微微一缩,呼吸有了刹那的凝滞。
人民币:捌仟元整。
八千元!
在2000年初,这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而言,几乎相当于父母一方大半年的工资!对于他这个高中生来说,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远远超出了他对“新人第一笔稿费”的最高预期。“新芽出版社”显然极其看好他的作品,开出了极具诚意的价格。
握着那张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汇款单,林长青的手指,难以抑制地微微颤抖起来。
这不是激动,不是狂喜,而是一种巨大的、实实在在的确认感!
确认了他的重生之路,方向正确!
确认了他脑海中的知识与能力,能够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力量!
确认了他,林长青,真正拥有了撬动命运的第一根杠杆!
这笔钱,意义远超过金钱本身。它是希望,是基石,是信心!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任由这股混杂着成就、释然与巨大希望的情绪在胸中激荡、奔流。窗外是寻常的市声,而他的内心,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海啸。
许久,他缓缓睁开眼,眼神已经恢复了古井无波的平静,只是那平静之下,涌动着更加坚定的力量。
他没有向任何人声张,包括父母和苏雨晴。他将编辑的信件小心收好,将那张汇款单看了又看,然后将其与那本记录着“星瞳”构想的核心笔记放在一起,锁进了抽屉最深处。
这是他改变家庭命运、启动未来庞大计划的第一块坚实基石。它不能轻易动用,需要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信心,前所未有的充盈在他的胸间。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人流和远处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将不同。
他的脚下,一条通往无限可能的道路,已经随着这张汇款单的到来,被正式铺开了第一块砖石。
而他的传奇,才刚刚写下第一个序章。
---
(第二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