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厚厚的纸页还带着油墨的温度,林辰已召集研发团队在实验室召开了项目启动会。会议桌中央,调研时拍的照片被一一铺开 —— 云南山村昏暗教室里的旧课本、贵州学校闲置的多媒体设备、甘肃孩子在戈壁滩上好奇张望的眼神,每一张都像无声的指令,让在场的研发人员心头沉甸甸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完全不同,我们研发的设备必须跳出传统思维。” 林辰指着照片,语气坚定,“耐用、节能、易操作,这三个词是核心,缺一不可。”
研发团队立刻投入到需求拆解中。他们将调研收集的问题分类整理,贴满了实验室的整面白墙:“电力不稳定,设备需超长续航”“网络信号差,离线功能要完善”“老师年龄偏大,操作界面需简洁”“孩子视力普遍较弱,屏幕显示要护眼”…… 每一个问题后面,都跟着具体的乡村学校案例,提醒着研发人员不能有丝毫懈怠。
就在大家为设备形态争论不休时,张明宇突然举起手:“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做一款‘便携式智能教学终端’?把平板、投影仪、音响整合在一起,老师一个人就能拎着走,不管是在教室还是操场,都能随时开课。”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画出草图:终端主体是一块 10 英寸的平板,侧面可折叠出微型投影仪,底部隐藏着音响模块,重量控制在 1.5 公斤以内。这个想法瞬间点亮了全场 —— 乡村学校的教室大小不一,有些甚至没有固定讲台,便携式设计正好能解决场地限制问题。
方案确定后,研发工作正式启动。张明宇带领硬件组负责设备结构设计,他和团队成员反复测试不同材质的外壳,既要保证抗摔耐用,又要控制重量。为了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电池,他们对比了二十多种电池型号,最终选择了一款低功耗锂电池,配合节能芯片,能让设备在满电状态下连续使用 8 小时以上,即使中途断电,内置的备用电源也能支撑 1 小时紧急教学。
软件组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 乡村地区网络信号差,离线功能成了关键。团队成员王磊负责开发离线课程系统,他带领小组把全国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教学模块,包括知识点视频、互动习题、虚拟实验等,用户只需在有网络时下载一次,就能离线使用。为了压缩文件体积,他们还自主研发了一套视频压缩算法,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将视频大小减少了 40%。“甘肃有个学校,全村只有一个信号塔,下载一部教学视频要两小时。我们压缩后,半小时就能下完,能帮老师省不少时间。” 王磊在进度汇报会上说。
而屏幕显示问题,则让研发团队费了不少心思。调研发现,很多乡村孩子因为长期在昏暗环境下看书,视力普遍较弱。负责屏幕研发的李萌团队反复调整屏幕参数,最终采用了一块具备 “类自然光” 显示技术的屏幕,能自动根据环境光线调节亮度和色温,减少眼睛疲劳。他们还在系统里加入了 “视力保护模式”,开启后屏幕会自动降低蓝光比例,每使用 40 分钟就会弹出休息提醒。
研发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有一次,硬件组发现投影仪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画面模糊的问题,而甘肃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能低至零下 20 度。林辰得知后,每天都会抽时间来到实验室,和团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他们尝试了多种加热方案,最终在投影仪内部加装了微型加热片,能在低温环境下自动启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我们研发的不是普通的设备,而是孩子们的希望。” 林辰拿着测试成功的投影仪,对团队成员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想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经过半年的日夜奋战,第一台 “便携式智能教学终端” 终于研发成功。测试阶段,林辰亲自带着设备来到云南那所偏远的小山村。当王老师打开终端,投影仪将生动的拼音教学动画投射在教室的白墙上时,二十多个孩子瞬间安静下来,眼睛瞪得溜圆,紧紧盯着画面。动画里,字母 “a” 变成了可爱的卡通形象,一边唱歌一边教孩子们发音,孩子们跟着一起念,声音清脆又响亮。
课后,一个小男孩拉着林辰的衣角,指着终端屏幕上的 “虚拟动物园” 模块,小声问:“叔叔,这里面的老虎是真的吗?” 林辰笑着打开模块,屏幕上立刻出现了 3d 立体的老虎形象,还能发出逼真的吼声。小男孩吓得后退一步,随即又兴奋地凑上前,用小手轻轻触摸屏幕:“太神奇了!我以后能天天看吗?” 王老师在一旁笑着说:“当然可以,以后这台设备就是我们的‘万能老师’了!”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听着教室里阵阵欢快的笑声,林辰和研发团队的成员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半年来的辛苦、争论、熬夜,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林辰知道,这台小小的智能终端,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连接乡村孩子与广阔世界的桥梁,是点亮他们梦想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