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首页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开局南洋一小国,吊打列强! 将门枭虎 重生之征战岁月 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替身太监:我替皇帝宠后宫 抗战之血怒军团 回到大唐当军阀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三国第一狠人 大唐之最强酒楼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全文阅读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txt下载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四十七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不只是普通士兵,连张玉此刻也仰天狂笑:

“痛快!从未有过今日这般畅快!儿郎们,莫惧!那些敌人根本无力抵抗,杀无赦!”

明军上下,从将军到士卒,无不陷入嗜血的狂热。

一旦这些人被剿灭,千年积怨便得以昭雪!

此信念令所有人斗志昂扬,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而,后方的朱棣与李武并未过多留意前方战况。

朱棣问:“李先生,朝中文官可曾趁机作乱?”

李武答:“尚未,但料想为时不远,李某不信他们能安分。”

稍作停顿后,他又说道:“其实,我所针对的并非文官。”

朱棣疑惑:“难道是世家?”

李武点头又摇头:“世家固然是目标之一,却非此次重点。”

朱棣不解:“此话怎讲?”

李武笑道:“我真正要对付的是‘学阀’。”

“学阀?”朱棣眉头微皱。

李武解释道:“所谓学阀,源自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操控朝局,却毫无建树,不断侵蚀国本,榨取民脂民膏。”

“唐以后,因科举制兴起,学阀势弱,但很快以朋**形式卷土重来。”

提及朋党之事,李武语气平静却意味深长。

朱棣越听越惊,内心更加坚定要彻底打压这些文人的决心。

他明白了李武先前为何言辞闪烁——他针对的不是文官,而是操控权力的知识集团。

如今的大明,真正清廉的文臣被学阀压制得抬不起头,而这些学阀则利用特权谋取私利,吞噬国家根基!

另一边,敌营深处。

随着遮天之术的失效,一名探子慌忙返回,带来噩耗。

大军覆没的消息让马哈木及诸部首领如遭雷击,绝望笼罩全场。

“一切都完了!”畏兀儿首领痛哭失声。

“马哈木,这就是你一意孤行的结果!”坤帖木儿怒不可遏,冲上前给了马哈木一拳。以往,马哈木绝不会善罢甘休,此刻却哑口无言,满面惊恐。

他怎会料到,李武竟能让死者复生参战?他原以为李武只会操控飞剑。若是早知如此,他又怎敢与明军接触?

“都别哭了!”坤帖木儿怒吼,红着眼说,“不想灭族的,快带族人逃命!”说完,率先冲出军帐。众人随后跟进,马哈木回过神来,急忙组织逃亡。马哈木迅速制定了撤退计划。他对外宣称,这不是溃败,而是战略转移,为保存实力,日后卷土重来。然而,这不过是空谈,真正实现何其艰难。

此时的瓦剌,虽称撤退,实则溃败。面对朱元璋的攻势,他们毫无准备,甚至不顾老弱妇孺,仓皇逃窜。马哈木同样抛下子民,骑马逃离。

这样的场景不仅发生在瓦剌,整个草原都在上演。数百万人踏上逃亡之路,冬日一过,人数可能减半。一方面,他们连粮食都未携带;另一方面,青壮年多已战死,留下的尽是老弱妇孺。

这边刚撤离大本营,明军主力便进入驻地。

张玉策马疾驰而来,拱手禀报:\"陛下,李先生,敌众已溃散,仅余老幼妇孺。不知该如何应对?\"

朱棣刚欲开口,却又止住,目光转向李武:\"李先生有何见教?\"

李武含笑答曰:\"陛下莫非以为,在下会怜悯这些残兵败将?纵使放过他们,亦难获其感激,反增怨恨。我虽不喜杀戮,却也不至滥施仁慈。彼等侵我疆土时,又何曾顾念吾民安危?\"

朱棣微微颔首:\"李先生仁义为怀。\"

李武轻摇其首:\"成事需果决。若饶恕今日之敌,日后必成隐患。既如此,当彻底清除。\"

朱棣听罢安心,随即下令张玉:\"凡遇异族,尽数剿灭。另派兵清扫战场,所遗辎重悉数运返北平。\"

大军昼夜兼程,追击数日。

期间,明军多次逼近日寇,李武亦屡次出手。然而,这些敌军虽屡遭围困,却总能脱身,始终未能被彻底歼灭。

朱棣身心俱疲,问道:\"前方局势如何?\"

张玉回禀:\"数日内,我军斩获颇丰,斩敌二十万有余。然连日奔袭,人马皆疲,且我军战马远逊敌军。\"

朱棣闻言蹙眉,愤然道:\"这些蛮夷仗草原广袤,战马剽悍,方能一次次躲过父皇北伐。今日朕亦受此困扰!\"

李武淡然一笑:\"此乃无奈之举,但此战后,百年内敌军再无力抗衡,而此间隙足使我朝稳控北疆草原。\"

\"善哉!\"朱棣振奋言道,\"掌控草原,则牧草丰美,战马充足,从此无虞矣!\"

李武拱手道:“此次北伐之行,虽未完全清除隐患,但也算达成了目标。即便未能全歼敌寇,这片草原终归只会有我大明的影子。”

朱棣大笑:“虽未尽灭敌军,但已统一北方草原,朕亦堪称一代伟主矣。”

忽又长叹:“每至夜深,梦回金陵,见太祖怒目追逐,质问朕是否守护好了黎民。每每无言以对。”

“今日起,若再见太祖于梦中,当有应对之辞。”

……

朱元璋始终是朱棣心头挥之不去的记忆。

朱棣常感愧对先皇,故频现梦境。

然而今朝,此心结似已解开。

李武微笑:“除却北境隐患,才只是开端,陛下莫非已觉满足?”

朱棣豪迈答曰:“岂敢满足!有先生辅佐,朕必效仿秦皇汉武,成就万世基业!”

“不,朕欲更胜前人,揽‘千古一帝’之名!”

李武应道:“陛下信重于某,则此荣耀,定属陛下无疑。”

话音未落,姚广孝的声音响起:

“前方似有高山,恐是狼居胥山!”

“怎会至此?”朱棣疑惑。

狼居胥山,乃霍去病将军驱逐胡虏三千里后设坛祭天之地!

朱棣仰望此山,感慨道:“早年便盼能亲临。”

李武提议:“既至此,何不登高一观?”

朱棣稍显犹豫,瞥向身后疲惫的士兵,稍作思量,遂点头同意。

“先生所言极是,若不登山,此生遗恨矣!”朱棣话毕,即下马,率众沿山路攀登。

狼居胥山地处漠北,为蒙古草原西部边界,亦是华夏大地西陲尽头。

逾越此山,便是脱离中华文明影响范围。

驱逐敌人于此山外,象征着将其逐出文明视野。

此山意义非凡,故霍去病曾于此封狼居胥。

朱棣与众亲卫循路而上。

山路历经岁月侵蚀,已显破败,两旁杂草肆意生长,几乎掩盖了它的原貌,分明是一条古老的路径。

然而,这并非人力可及之事。

此地偏远,加之东汉衰落后,魏晋南北朝受门阀操控,中原政权陷入低迷。直至唐代初年,才再度纳入**统治。“九一零”年间虽恢复统一,但唐末随即丧失对此区域的掌控。

宋代重文抑武,屡遭外敌侵扰,自是无暇顾及边疆。直到太祖建立明朝,这里仍未回归**管辖。

究其缘由,或许因太祖屠戮众多武将,后又经历靖难之役所致。但这些皆为过往之事。

当下,历史已改写。

今日起,此地将正式归属大明版图!

不久之后,

众人抵达狼居胥山顶峰。

朱棣伫立于一块巨石之上,迎风而立,内心顿感豪迈,放声大笑:

“江山如此壮美,这般雄伟山河,令无数英雄折服,然今朝,尽归我大明所有!”

李武轻笑一声,纵身跃至另一高峰。

他脚踏石块,身旁即是万丈深渊,却稳如磐石,丝毫不动。

李武极目远眺,云雾缭绕间,群山连绵,江河奔腾,不禁感慨:

“曹孟德《观沧海》有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诗句描绘的,或许正是我们此刻所见所感。”

自高中熟记这首诗以来,李武仅觉气势磅礴,别无他感。然而今日亲临狼居胥山,方能深切体会其中意境。

李先生,请看那边。

朱棣转头指向某处说道。

李武顺着他的指引望去。

只见一座年代久远的祭坛遗迹。

“那或许是霍去病祭天时留下的痕迹。”李武说道。

朱棣颔首:“应当没错,唯有霍去病有资格在此祭祀天地。”

李武笑着询问:“陛下,莫非也想来这里祭天?”

“这个嘛……倒没有。”朱棣笑着回答,“比起狼居胥山,我更向往泰山封禅。”

“不过,恐怕还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李武调侃道:“陛下,难道忘了宋真宗那事?您还打算去泰山封禅,岂不是太掉价了吗?”

宋真宗,缔结檀渊之盟、丢失燕云十六州的那位皇帝。

然而,他所做之事中最荒诞的,不是这两件。

而是,在失了颜面后,为了维护尊严,竟自诩为玉皇大帝,四处封神拜仙。

后来,不知从何处得来的自负,甚至为了嘉奖自身,跑到泰山封禅!

什么是泰山封禅?

简单来说,就是在祭坛上彰显功绩与国力强盛。

在此之前,有多少人曾登临此地?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之后便是宋真宗了。

说到这里,无需多言。

宋真宗堪称一粒鼠粪,毁了一锅好汤。

自此,各朝**再无人对泰山封禅动心。

朱元璋原本具备资格,但一想起宋真宗,便觉前往有损颜面。

朱棣听李武如此一说,脸色顿时变得怪异。

嘴角抽搐道:“罢了,改日若有闲,朕定于狼居胥山祭天!”

话音刚落,他朝西一望。

看见远处芝麻般的小点。

叹息道:

“看来此次追击难以继续,粮草已成问题,将士们也濒临极限。”

李武轻轻点头,说道:

“确实不宜再追,这些人是亡命之徒,继续向西便是哈萨克斯坦边境,大军行动恐生事端,虽无所惧,却也无必要。”

朱棣略显遗憾地点头:“能到这一步已足够,待寒冬过去,那些人至少会损失半数性命,再派一支驻军于草原,便可阻止他们再度侵入北方。”

李武道:“此计可行,只是在此之前,陛下可遣人警告他们。”

朱棣有些不解。

“警告他们不可越此山?”

“正是。”李武颔首。

朱棣道:“此举怕是无用,他们怎会听从?”

“若贸然行事,他们自不会听命,但……”

李武话未说完,嘴角浮现笑意。

忽而施展御风之术升空。

口中轻喝一声“开壁”。

大地猛然震颤。

众人以为将有变故时,

眼前一幕令人胆寒。

狼居胥山前,地面赫然裂开一道缝隙。

随着震动加剧,缝隙缓缓扩展。

片刻间,竟化作七八丈宽的深渊!

开壁,地煞七十二术之一,具备开山之力。

开山只是象征,大地裂开同样可行。土石皆可受此法术影响。施法完毕后,李武稳稳落地,对目瞪口呆的朱棣等人说道:“此深渊长约百里,远端接近我朝边境,彻底阻断西侧与外界联系。只需派兵驻守,监视深渊即可,无须担忧有人潜入。另派使者警告,越界必遭灭族之祸,莫怪我方无情。”李武话音刚落,朱棣先是一怔,随即领悟,压低声音道:

“李先生意在引出潜伏于朝中的建文余党?”

李武点头承认,却又补充:“并不完全如此。靖难时未暴露的旧臣不足为惧,时间会消磨一切,他们终将自行退场。”

“此行关键,实则是针对那些盘踞朝堂的学阀与门阀。”

朱棣瞬间明白,若只为追查旧臣,绝无必要如此周密布局,真正目标始终是扎根朝廷、汲取国力的权势集团。

“先生此举,想必是想让他们自己送上那柄自戕的利刃吧?”朱棣含笑问道。

李武微微颔首,嘴角扬起笑意:“陛下所言极是,这亦是我心中所虑。”

李武虽不惧学阀、门阀,但他身为国师,这一身份蕴含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超越皇权。然而,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既已拥有官方身份,行事便需顾及大明律法。

若无视大明律法,律法便会沦为一纸空文,大明随之陷入新的混乱。更甚者,可能被他人利用,引发更大的波澜。

因此,李武欲除学阀、门阀,却难以直接出手,只能另寻他法。此次传回的假情报,便是他的迂回策略。

正如朱棣所料,此计意在诱使对方主动暴露意图。

朱棣与李武皆在北境惨败,溃不成军。暗怀恶意之人怎会无动于衷?一旦他们心生异念并付诸行动,李武便可名正言顺地处理他们。

这时,朱棣担忧地问:“此事是否告知高炽?”

李武摇头答道:“若此为我的诱敌之计,尚未透露。”

听闻此言,朱棣神情微凝。

“若不告知高炽,他那边恐怕……”

李武莞尔一笑:“陛下,高炽殿下尚显稚嫩,若将实情告知,您认为那些官场老手能保守秘密吗?”

“这……”

朱棣陷入沉思。的确,瞒天过海实属不易。

李武继续说道:“所以此事不宜过早告知高炽殿下,再说,这不是磨砺他的绝佳时机吗?我们借此也可检验他的能力。”

“此话在理。”

朱棣虽仍显犹豫,但也深知李武所言有据,大局为重,终点头应允。

当然,朱棣并非因怜惜高炽而不愿告知,而是挂念徐妙云。战败消息传来,她定会忧心忡忡。

……

朱棣暂驻北方休整,静观朝中反应。与此同时,北平已然风声鹤唳。

李武战败的消息虽未公开,但那些从战场上狼狈逃归、直奔京城的将士,已让局势愈发紧张。

诸多目光聚焦,所有有心之人皆察觉到异样。这些人分明是随朱棣离去的部属,却衣衫褴褛、甲胄残缺,仿佛经历了一场惨烈变故。

北平及整个北方笼罩在疑云中,人们纷纷猜测北境究竟遭遇何等劫难。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监国的朱高炽端坐龙椅旁,神情凝重,双手微颤。不久前,他曾向李武询问战局,渴望听到捷报以安定人心,却得知噩耗——李武坦言,自己与朱棣战败,北方危急万分。

听完消息,李武匆匆离去,只留下朱高炽心乱如麻。身为太子,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若三十万精锐尽失,明朝根基必将动摇。然而事态紧迫,他不得不召集百**议对策。

殿中群臣齐聚,个个面露疑惑,眼神复杂。有人忍不住问道:“陛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诸位,朕有一噩耗,圣上于北疆失利。”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众人难以置信,虽知战局不利,但败绩从未有人敢提及。一者,朱棣智勇双全,更兼统率三十万大军;二者,李武随行,一人便能震慑草原联军。如此阵容,怎会落败?朝堂内一时混乱不堪,文武官员交头接耳,皆因朱高炽刚才的话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皇上怎么会战败?这太不可思议了。”

“这玩笑开不得吧?”

“如今手上能调动的兵力恐怕连二十万都不到,我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皇上怎会失败,到底出了什么事?”

“这不仅仅是兵力的问题。还有国师同行呢,国师何等人物?在大同之时,孤身一人便让敌军数十万仓皇逃窜。”

“没错,有国师在,皇上理应立于不败之地。”

“谁能告诉我们,北方究竟发生了什么?”

……

龙椅旁,朱高炽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烦躁不安,怒火在胸口翻腾,几乎要爆发出来。他甚至有了冲出去骂人砸东西的冲动。

然而,这念头刚冒起,就被他迅速压下。他知道愤怒无法解决问题,只会暴露自己的无能,让局面更加恶化。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沉声喝道:“肃静!”

这一声令下,喧闹的朝堂立刻安静下来。众人惊讶地抬头看向朱高炽,眼神中多了几分敬意。

“临危不乱,高炽殿下果然有太祖遗风。”武将们纷纷点头。

不过文臣中却有人暗自窃喜。如果朱棣凯旋,他们的地位将更稳固。如今朱棣战败,局势反转,他们或许有机会重新掌握主动权。

短暂沉默后,朱高炽开始讲述李武告诉他的情况:

“李先生用分身传递的消息极为紧急。他说,大军入城后未作详细部署,认为敌人已实力大减,难以抵抗。不曾想,这种轻敌态度却酿成大祸……”

“入城后,皇上和国师率军直取敌巢,欲一举歼灭对手。”

“最初进展极为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便攻下了瓦剌的都城。”

“为庆祝首战胜利,皇上与众位将领设宴,犒赏三军。”

“当晚,众人皆尽兴而归,包括皇上在内,几乎人人都酩酊大醉。”

“然而谁也没料到,马哈木与坤帖木儿竟在此时率军杀回。”

“猝不及防的我军陷入混乱,尽管组织了反击,但多数将士因醉酒无甚战斗力,局势明显向敌方倾斜。”

“李先生察觉形势危急,欲施展御剑之术。”

“无奈当时天色已晚,视线昏暗,李先生尚未完成法术便被敌箭击中,自空中跌落。”

“那箭正中胸口,李先生虽保住性命,却暂时失去施展能力的能力。”

“于是大军迅速撤退,在数日苦战后被敌军围困于草原,如今处境堪忧!”

听完此言,众人皆震惊不已。

他们难以置信,如此庞大的三十万大军加上李先生这样的强者,竟会陷入困境。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压住内心的不安说:“日前有溃军突围至北平,手持皇上的密诏,命我等即刻发兵支援,诸位有何良策?”

翰林侍读解缙上前一步,沉思片刻说道:“皇上此次出征,所带三十万精锐乃我朝精兵中的精兵,若要调集援军,恐只有从南方抽调,陛下在江南尚有二十万守军。”

朱高炽轻轻点头:“立即传旨,火速从江南调十五万大军驰援!”

“遵命!”

立刻有官员应声而出。

解缙又忧虑道:“即便日夜兼程,从江南赶至山海关也需七八天,远水不解近渴,万一圣上撑不到那时……”

此言一出,朱高炽脸色愈加凝重。

事实上,只要能把皇上和李先生救下,一切便无碍。

最怕的是——

无法救回他们。

要知道,李先生此刻身负重伤,暂时无法施法。

此后战事只能依赖常规手段应对。北方草原乃他们最熟悉的战场,战斗力可完全释放。自那晚惨败后,真有人能抵挡其攻势吗?若援军迟迟不到,又该如何?

朱高炽焦虑万分,却强忍情绪,沉声道:“圣上与国师必能坚持至援军抵达,此事就此定下,速速传令,务必争分夺秒!”

“臣领旨!”负责传令者高声复命。朱高炽说完,顿时感到身心俱疲。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都市极乐后后宫 wtw1974 穿进洞房被撵,丑女带着空间雄起 破局:纪委书记 吞天塔 官场:从发配乡镇开始连续破格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被公司开除?我赌石反手收购公司 关东山,黑刀客 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 英雄联盟之神河系统 捉诡十八年,我进入了惊悚游戏 鬼叫崖往事 绝色神雕 重生之官道 普攻永久加生命,阁下如何应对? 吻杀摄政王 转,舍,离 大妆 
经典收藏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北宋大法官 抗日之中国战神 北伐就在今日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抗日谍影之代号渔船 大汉同意你改革,没让你推翻自己 谍战之巅 穿越陪都之谍战重生 抗日之铁血战将 我,边防军人,在大秦封侯拜将! 造反,还不是你们逼的 从种田到长乐驸马 红楼群芳谱 食戟之冒牌小当家 医妃惊天:王爷,求恩泽 我有一个特种兵系统 开局被架空,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生死主 死不了我也很绝望啊 
最近更新历史中的酒馆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 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 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 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 高门庶子 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 清宫秘史十二章 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 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 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幸福生活从穿越开始 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道藏辑要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前方到达天津站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txt下载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