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话合集

清风随竹影

首页 >> 古典白话合集 >> 古典白话合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凤临天下:一后千宠 流氓帝师 最强终极兵王 军工科技 回到大唐当军阀 开局穿越寡妇村 大宋:我,软饭硬吃李清照 锦衣卫:我们老大有点鸡贼 非洲创业实录 大唐之最强酒楼 
古典白话合集 清风随竹影 - 古典白话合集全文阅读 - 古典白话合集txt下载 - 古典白话合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红红说:“要是承蒙贤妹带着我,倒能借此机会去见识一下天朝人才济济的盛况。至于考试,我早就心灰意冷,怎么还能再产生这样的念头呢。”若花说:“这件事等我们到了天朝,再慢慢商量,依我看,到时候恐怕由不得姐姐不去。前几天听说亭亭姐姐也去参加考试了,不知道她有没有考中?”红红说:“她家一贫如洗,她父亲只是个秀才,已经去世了,既没有钱财,也没有权势,所以也落榜了。但她落榜之后,雄心依旧,还时常痴心妄想。以前她曾对我说,如果别的国家开设女子科举,哪怕要历经千山万水,她也要去试一试。要是考不中才女,她到死都不服气。如今天朝虽然开设了女科,无奈远隔重洋,她怎么去得了呢?看来也只能空自叹息了。”闺臣问:“她家还有什么人?最近有没有出远门?”红红说:“她没有兄弟,只有寡母缁氏在家。现在靠教几个女童读书,勉强维持生计,并没有出远门。”闺臣说:“她既然有志参加考试,将来我们路过黑齿国,何不约她一起同行,这岂不是一件美事?”红红说:“贤妹约她固然是好,但她仗着自己学问高,目空一切,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贤妹要是去约她,她不知道你学问深浅,生怕辱没了自己,肯定不会同去。依我看,必须先去和她谈论学问,让她心里对你敬服,然后再提约她的事,这样自然一说她就会答应。”闺臣说:“听说亭亭姐姐学问渊博,我哪敢在她面前班门弄斧,胡乱谈论呢?要是被她考倒,岂不是自讨苦吃?”若花说:“阿妹你怎么老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我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到时候,我就和你一起去,难道我们两个人还敌不过她一个人吗?”闺臣说:“姐姐有这么高的兴致,我只好勉强陪你去。但必须先告诉舅舅,才能去约她。”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林之洋。

林之洋说:“我听你父亲常说,‘君子成人之美’。甥女你既然想要成全她的功名,这么好的事情,你们做了,自然会有好处,还用得着和我商量吗。那个黑齿国的女子,当年多九公和她谈论学问,可吃了大亏,将来你和寄女到了那里,我可真替你们担心啊。”若花说:“她又没长出三头六臂,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有什么好怕的?”林之洋说:“她那伶牙俐齿,要是谈起学问来,比三头六臂还厉害呢,多九公到现在说起她来还头疼。你说她是普通人,只怕她有一张铁嘴!要是遇到顺风,过不了多久就能到,依我的主意,你们赶紧多记几个典故,免得临时被她难住。别像多九公那样,紧张得直冒汗,那就被她看轻了。当年他们谈论反切的时候,曾有‘问道于盲’的话。我自从在歧舌国学会了音韵,一心想找人聊聊,偏偏遇不到知音。到时候去了那里,她要是谈起这方面的学问,你们一定要举荐举荐我。这两天大家吃了清肠稻,都不觉得饿,干脆等到了黑齿国再去买米,耽搁半天时间,趁着空闲,你们也可以慢慢和她谈论学问。”

大家一路上说说闲话,不知不觉,这天清晨就到了黑齿国,把船停靠在岸边。林之洋拜托多九公带着水手去买米。闺臣想让红红一起去,红红说:“亭亭的住处林叔叔都知道,不用我去。我要是一起去约她,她就算勉强同来,心里也难免会轻视我们。贤妹到了那里,就以送还扇子为名,和她聊聊。她要是愿意一起来就最好,要是找借口推脱,我再去把这番好意告诉她,这样才不会被她看轻。”闺臣点头同意,带着扇子,和若花一起,请林之洋领着进了城。来到大街上,闺臣和若花从左边的街道走去,林之洋从右边走。没多久,他们走进一条小巷,来到亭亭家门口,只见门上写着“女学塾”三个大字。闺臣敲了两下门,一个穿紫衣的女子把门打开了,林之洋一看,认出她就是前年和他们谈论学问的黑齿国女子。闺臣从袖子里拿出扇子说:“姐姐你好。前年我们那里有位多老翁,在你家带走了一把扇子,现在托我们带来归还。不知道这是不是你家的东西?”亭亭接过扇子,看了看说:“这把扇子正是我父亲的。二位姐姐要是不嫌弃我家简陋偏僻,何不进来喝杯茶呢?”闺臣和若花一起说:“正想登门拜访呢。”于是一同进了屋。林之洋就在旁边的小房间里坐下。

亭亭把二人让进书馆,互相行礼后坐下。有两个扎着垂髫发型的女童,也上来行礼。彼此问了姓名。闺臣说:“我早就仰慕姐姐的才华,去年路过贵国的时候,就想登门请教;但惭愧我知识浅薄,生怕在行家面前出丑,所以不敢贸然拜访。今天有幸相遇,果然是名不虚传。”亭亭说:“我不过是浪得虚名,不值得一提。前年多老翁来的时候,有一位唐大贤和他一起来,是姐姐的家人吗?”闺臣说:“那是我父亲。”亭亭听了,连忙站起来,又向闺臣拜了一拜说:“原来唐大贤就是令尊。姐姐向来有家学传承,自然也是名重一时。前年虽然承蒙令尊的各种指教,但遗憾的是他匆匆离去,我还有一些没来得及请教的地方,至今还耿耿于怀。可惜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令尊大贤,再没有其他人能和我畅谈学问了。”

闺臣说:“姐姐有什么指教,不妨说说大概?”亭亭说:“我对于《春秋》这本书,听说前人的议论,都说孔子在记载日月、名称、爵号之类的时候,暗中蕴含褒贬之意,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本想请教令尊,没想到他匆匆而别,竟没能讨论一下。这是我没有福气。”闺臣刚要开口,若花接着说道:“《春秋》蕴含的褒贬之义,前人议论纷纷。据我仔细推究经书中的旨意,以我的浅见,选择其中重要的来说,大概有三层含义:第一,明确名分和道义;其次,辨正名和实;第三,揭示细微之处。其他的书写法则,数不胜数,但大致这三点最为关键。”

亭亭问:“请教姐姐,什么叫明确名分和道义?”若花说:“比如《春秋》记载月份时说‘王正月’,这里写‘王’字,是为了表明历法的来源,也就是为了梳理君臣之间的道义。至于记载‘陈黄’‘卫絷’,是为了表明兄弟之情;记载‘晋申生’‘许止’,是为了表明父子之恩。其他像‘曹羁’‘郑忽’的记载,是为了表明长幼的次序;‘成风’‘仲子’的记载,是为了表明嫡庶的区别。诸如此类,难道不是明确名分和道义吗?”

亭亭问:“那辨正名和实呢?”若花说:“比如《左传》称隐公为‘摄’,但孔子在《春秋》中写为‘公’;《左传》称许止没有尝药,而孔子在《春秋》中写为‘弑’;卓被立为国君还不到一年,而孔子在《春秋》中正式称他为‘君’;夷皋被弑一事虽然归罪于赵穿,但孔子在《春秋》中写为‘盾’。凡是这类情况,难道不是辨正名和实吗?”

亭亭问:“揭示细微之处又是什么呢?”若花说:“比如‘鲁公从京师回来,于是会合诸侯讨伐秦国’,是为了表明鲁公是因为会合诸侯讨伐秦国才去的京师;‘周天子在河阳狩猎,壬申日,鲁公在天子停留的地方朝见’,是为了表明鲁公是因为天子狩猎才去朝见;‘公子结送陪嫁的女子,于是和齐侯、宋公结盟’,是为了揭示公子结擅自作主;‘鲁公和齐侯、郑伯在中邱相会,翚率领军队会合齐国人、郑国人讨伐宋国’,是为了揭示公子翚擅自行动。像这类情况,难道不是揭示细微之处吗?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都感到害怕。’当时周王朝的统治秩序瓦解,篡权夺位的事情接连不断,孔子没有掌握权力来推行他的主张,于是根据《鲁史》创作了《春秋》,大概总离不开诛杀乱臣、声讨贼子、尊崇周天子、贬低霸主的意思。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盛,孔子一开始压制诸侯,以尊崇王室。等到诸侯势力衰落而楚国强盛,孔子又压制楚国而扶持诸侯,之所以扶持诸侯,就是尊崇王室的意思。因为圣人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无穷无尽,圣人的教诲也随之变化无穷。他随时拯救世道人心的心意就是如此。有人说《春秋》这本书,在记载日月、名称、爵号时暗中蕴含褒贬,我固然不敢确定是不是这样。但说称人为贬,可有的人被称为人却未必是被贬,地位低微的人也被称为人;称爵为褒,可有的被称爵的人未必全是褒扬,被讥讽的人也被称爵。失去国土的君主称名,而卫侯逃到楚国却不称名;即位不到一年的君主称子,而郑伯讨伐许国却不称子。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要知道《春秋》是圣人根据《鲁史》编写而成的,如果把日月作为褒贬的依据,假如某件事应当记载月份,而《鲁史》只记载了季节;某件事应当记载日期,而《鲁史》只记载了月份,圣人怎么能跑到各个诸侯国去,查访具体的日期和月份呢?如果说以名号作为褒贬的依据,假如某人应该被褒扬,而旧史只记载了他的名字;某人应该被贬斥,旧史只记载了他的爵号,圣人又怎么能跑到四方去,查访他的名字和爵号呢?

若花说:“《春秋》有通用的体例,也有特别的笔法。就像旧史记载的日月,就沿用它的日月;记载的名称,就沿用它的名称;还有结盟就记结盟、相会就记相会这类,都是依据旧史,没有增减,这就是通用体例。如果是旧史没有记载,圣人写下来以表明大义;旧史已经记载,圣人删减以表示警戒,这就是特别笔法。比如‘元年春正月’,这是旧史的原文;加上‘王’字,就是圣人的特别笔法。晋侯召见周天子,这件事在以前儒者的传注里能看到,而圣人写成‘狩于河阳’,这是为了维护天下的纲常;甯殖驱逐他的国君,这件事记录在诸侯的简策上,而圣人写成‘卫侯出奔’,这是为了给君主们以警示。不只是称仲子,而是称‘惠公仲子’;不只是称成风,而是称‘僖公成风’;不称陈黄,而称‘陈侯之弟黄’;不称卫絷,而称‘卫侯之兄絷’;阳虎是家臣,写成‘盗’;吴、楚僭越称王,写成‘子’;其他像公子纠不写‘齐’,而小白写‘齐’;公子突不写‘郑’,而忽写‘郑’;拥立晋君却写成‘卫人’;拥立王子朝却写成‘尹氏’,诸如此类,都是圣人的特别笔法。所以说:‘书中的事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文字是旧史的文字,而其中的大义是我孔子私下取来表达褒贬的。’学者研读《春秋》,一定要知道哪些是通用体例,哪些是特别笔法,自然就能领会其中的大义。总之,《春秋》这本书,圣人光明磊落,只是如实记载事情,善与恶都一目了然。至于拯救世道人心,这才是这本书的主旨。我胡乱发表见解,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姐姐指点。”

亭亭说:“姐姐的论述,深刻领会了《春秋》的要旨,我只有拜服的份。还有一件事,我想请教一下,不知道二位姐姐愿不愿意赐教?”闺臣说:“姐姐请详细说说。”亭亭说:“我听说古代的《礼》在秦朝遭受焚书之灾后,如今留存下来的只有《周礼》《仪礼》《礼记》,世人称作‘三礼’。如果论古代的礼制,没有比它们更古老的了。但从汉、晋到现在,历朝历代,都各自撰写礼制,这些礼制是各自创新,还是都依据旧有的典籍呢?至于三《礼》各家的注疏,其中究竟以谁的为好?能否给我讲解一二呢?”若花听了,暗暗伸了伸舌头,心想:“这个黑齿国的女子,怎么突然抛出这么大的题目!光是三《礼》各家就够讨论一番了,她还加上历朝的礼制,这简直像茫茫大海,让人从哪里说起呢?只怕今天要出丑了!”

正在思考,只见闺臣回答道:“我听说《宋书·傅隆传》里说:‘《礼》是万物的根本,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所以应用于国家,君臣借此体现尊卑和亲情;应用于婚礼和冠礼,年轻人和年长者借此体现仁爱,夫妻借此体现情义和顺;应用于乡里,朋友借此增进情谊,宾主借此展现尊敬和谦让。《乐》的五声,《易》的八卦,《诗》的《风》《雅》,《书》的《典》《诰》,《春秋》的劝善惩恶,《孝经》的尊崇双亲,无不是以此为基础才得以确立。唐虞时代,祭祀上天之类的是大礼,祭祀土地之类的是地礼,祭祀宗庙之类的是人礼。所以舜任命伯夷掌管三礼,用来统摄天地,梳理阴阳,治理万物,修养性情,无不以礼来节制。’但《魏书》里又说:‘三皇的礼制各不相同。’还说:‘时代变了,礼制也会改变。’所以商朝继承夏朝的礼制,有所增减。

“商纣王无道,美好的典章制度被湮灭。周公拯救乱世,大规模地制定礼乐制度,用吉礼祭祀鬼神,用凶礼哀悼邦国的灾祸,用宾礼接待宾客,用军礼讨伐不恭敬的人,用嘉礼促成婚姻,这就是‘五礼’。到周昭王南征之后,礼崩乐坏,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效仿,所以道德败坏、行为失检的人,一定是先废弃了礼制。比如鲁昭公避讳孟子的姓氏,鲁庄公订立割臂为盟的私约,这是婚姻之礼被废弃了,那些淫乱邪僻的事情,无不是由此产生。齐侯因宠爱妇人而怠慢宾客,曹伯窥视别人的胁部来亵渎宾客,这是宾客之礼被废弃了,那些傲慢无礼的态度,无不是由此产生。鲁文公在五庙中颠倒祭祀顺序,鲁昭公对母亲的丧事毫无悲戚之情,这是丧祭之礼被废弃了,那些骨肉亲情也因此变得淡薄。天子走下殿堂,晋文公在河阳召见天子,这是朝聘之礼被废弃了,那些侵犯欺凌的事情也逐渐开始发生。孔子想要革除当时的弊端,所以制定礼仪、端正音乐,来挽回社会风气。到了战国时期,继承周公、孔子的学说,讲究礼法的,只有孟子一人。

“后来秦始皇吞并六国,收集各国的礼仪制度,都带回咸阳,只采用那些尊崇君主、抑制臣子的礼仪,再加入自己的想法,以便当时使用,其余的礼仪都被废弃。汉高祖刚刚平定秦朝的战乱,来不及制定朝廷礼仪,群臣在宴会上争功,有的甚至拔剑击打殿柱,汉高祖为此感到忧虑。叔孙通于是撰写朝仪,胡广接着整理旧有的礼仪。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旧有的典章制度被毁灭。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王粲、卫觊共同创立朝仪;吴国的丁孚收集汉朝旧事;蜀国的孟光起草众多典章。晋朝初年,荀觊根据魏代以前的事情撰写成晋礼。南朝宋的何承天、傅亮共同撰写朝仪。南朝齐的何佟之、王俭共同制定新礼。到梁武帝时,就命令众多儒者编纂成大典,恢复了周公五礼的旧制。陈武帝即位后,制定礼制虽然以先前梁朝的为基础,但仍然命令江德藻、沈洙等人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时斟酌取舍,以适应时宜。到了隋朝,隋文帝命令辛彦之、牛弘等人采用梁朝旧有的礼仪,制定五礼。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历代的礼制有所增减变化,无不参考旧有的典章,并非古代的礼制不复存在,只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所以《宋书·礼志》说:‘只凭自己的想法而不学习古代,秦朝因此而灭亡;学习古代却不考虑是否适用,王莽因此而身亡。’

“至于给《礼》作注的各家,汉朝有南郡太守马融、安南太守刘熙、大司农郑玄、左中郎将蔡邕、侍中阮谌;魏国中有秘书监孙炎、卫将军王肃、太尉蒋济、侍中郑小同;蜀国有丞相蒋琬;吴国有齐王傅射慈;晋朝有太尉庾亮、太保卫瓘、侍中刘逵、司空贺循、给事中袁准、益寿令吴商、散骑常侍干宝、庐陵太守孔伦、征南将军杜预、散骑常侍葛洪、太常博士环济、谘议参军曹耽、散骑常侍虞喜、司空中郎卢谌、安北将军范汪、司空长史陈邵、开府仪同三司蔡谟;南朝宋有光禄大夫傅隆、太尉参军任预、中散大夫徐爱、抚军司马费沉、中散大夫徐广、大中大夫裴松之、员外常侍庾蔚之、豫章郡丞雷肃之、谘议参军蔡超宗、御史中丞何承天;南朝齐有太尉王俭、光禄大夫王逸、步兵校尉刘??、给事中楼幼瑜、散骑郎司马宪、御史中丞荀万秋、东平太守田憎绍、征士沈麟士;南朝梁有护军将军周舍、五经博士贺玚、散骑常侍郎皇侃、通直郎裴子野、尚书左丞何佟之;南朝陈有国子祭酒谢峤、尚书左丞沈洙、散骑常侍沈文阿、戎昭将军沈不害、散骑常侍郎王元规;北魏有内典校书刘献之;北齐有国子博士李铉;北周有露门博士熊安生;隋朝有散骑常侍房晖远、礼部尚书辛彦之。他们所注的书,有的是见解不同,各有所取;有的是师徒传承,同出一源而分支不同。其中也有注重典章制度,不讲究义理的;也有注重义理,不讲究典章制度的。在我看来,典章制度原本从义理产生,义理也通过典章制度体现,两者原本是相互依存的。他们各执一端,难免见解有所偏颇。

“近来广为流传的注本,只有三家:其一,是大司农郑康成;其二,是露门博士熊安生;其三,是散骑侍郎皇侃。但熊氏常常违背《礼》的本经,过多引用其他的说法,就像往南走却朝北行,马跑得虽快,却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皇氏虽然章句详细准确,但稍微有些繁杂冗长,而且既尊崇郑氏的学说,却又时常违背郑义,这就如同水落不归本源,狐狸死后头不朝着巢穴的方向:这是两家的弊病。只有郑玄的注本内容丰富,考证精确详尽,几百年来,研究《礼》的人钻研不尽,自古以来注释《礼》的善本,大概没有比它更好的了。我冒昧地发表这些看法,还请姐姐指教。”

亭亭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说:“如此深刻的见解,才看得出读书人自有独特的见识。真是家学渊源,我甘拜下风。”说完,她亲自倒了两杯茶,端了上来。二人喝完茶,闺臣暗自想道:“她的学问,如果用平常的经书去考她,恐怕难不倒她。好在她远在外国,我们天朝历朝历代的历史,她或许不太留意,就算知道一些,其中的年代也十分繁杂。何不用历史来考考她呢?”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吞天塔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最强修仙法星辰衍变 洛公子 养只小人鱼 魔艳武林后宫传 玄鉴仙族 新现代逍遥录 和嫂子同居的日子 四神集团2·老婆,跟我回家 和竹马睡了以后 东汉末年枭雄志 赤心巡天 曼陀罗妖精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最强狂兵 快穿,我凭本事打败男主 我在长白山赶山狩猎 竹马他有自闭症 
经典收藏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新京喋血 抗日之中国战神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抗日谍影之代号渔船 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抗日之铁血智将 抗日之铁血战将 大秦从挖地道开始 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 蝉动 代号惊蛰 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 家父唐高祖 夫子很闲 开局被架空,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大隋主沉浮 死不了我也很绝望啊 三国!五岁的我被叔父刘备偷听了心声 
最近更新开局成死囚,不领媳妇就砍头! 东方神话集 大宋河山 大汉第一狂使,西域诸国求我别死 反攻从野人山开始! 三国之杨家天下 父皇赐婚,悔婚后我横扫天下 大明:开局朱标被李承乾魂穿了 亮剑:缴获太多,震惊李云龙 红楼大国师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兵起大渡河,石达开再建天国 嘻哈史诗看古今 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 穿越古代被士兵抽,我掏出了手枪 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 开局十颗中子弹,抢夺联合舰队 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 我在原始社会大杀四方 锦书难托:乱世情殇 
古典白话合集 清风随竹影 - 古典白话合集txt下载 - 古典白话合集最新章节 - 古典白话合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