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眼睛继续盯在舆图上。“吾发现,如果能全取南郡与江夏,也就是北方朝廷公布的荆襄郡,一条线的的江防,马上便可收缩为三个防御点。”
然后法正指着舆图。“便是襄阳、随县和轪国。”
大家看了几眼舆图之后,都点头称是。
孙策说道:“襄阳防汉水渡口,随县防襄随谷道,轪国防淮水渡口。”
周瑜也点头说道:
“襄阳坚固,护城河也极为宽阔,布置一万兵便可坚守。
“襄随谷道宽阔,仅一随县无法完全封死襄随谷道。故需以随县为中心,将绿林山、随县、断蛇丘等地串连起来,打造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鲁肃马上接着说道:
“公瑾言之有理。绿林山、随县与断蛇丘变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不仅可保沿溠水而上的补给通道,亦让来犯之敌不敢轻易越随县而过,直扑江夏腹地。
“若来犯之敌真敢困随县、入江夏腹地,可走绿林山为随县补充兵力,然后便可伺机断入江夏之敌的后路。”孙策频频点头。
“如此,随县粮道不断,又有溠水之水源,只须一万五千军,便可保随县不失。”周瑜说道。
大家都明白周瑜的意思。
断蛇丘布置两千军,随县布置五千军,绿林山上布置五千军,其余则可沿溠水布置。
“若北方军截断溠水将会如何?”法正提出一个问题。
法正对襄随谷道的地形不熟,想到四百年前韩信水攻章邯和龙且,担心护民军掌控了溠水的上游,同样可以水攻随县。
“无妨。”周瑜自信地说道。“随县地势高,除非截断溠水后,放下的洪水能高达一丈,否则只能从随县城脚倾泄而下。”
“如此随县用水从何而来?”鲁肃问周瑜。
“绿林山、大洪山上流下的溪水,有数条都由随县城内而过,随县无水源之忧。”
这次是孙策回答的。
他在随县驻扎过,自是知道。
“那便只余轪国的淮水渡口了。”孙策说道。
(淮水以北称为“新息渡口”,淮水以南称为“轪国渡口”。实则是淮水两岸的同一个渡口。)
“轪国对面是汝南的新息县。新息县地处平原,而轪国却在两山之间,西侧是桐柏山,东侧是大别山。
“只需在淮水轪国一侧修建三百丈长的防御工事,就不可能有人渡过淮水而入江夏。
“反之,由于新息县地处平原,振汉军可由轪国渡口下水,或往上游,或往下游,均可渡过淮水。”法正分析道。
“如此,”孙策接口。“只需在轪国布置五千军,便可阻欲入江夏之敌。”
“正是。总算下来,守御襄阳、随县、轪国三个点,日常只需布置三万军,比如今在大江沿岸布置的十二万军,足足少了八成,算是满足‘最少守军’条件了吧?”鲁肃笑道。
“何止如此?这三处依山傍水,皆易守难攻。”周瑜有些兴奋。
“如此说来,吾江南不仅要快速攻取江东和益州,尚须北渡大江,全取荆襄郡,方可发挥这三处之作用。”、
如今,北方朝廷把南郡与江夏郡并为一郡,命名为“荆襄郡”,以马骥为太守。
对,就是那个被杨乐在竞陵县发现的,正史中马谡的老爹马骥。
“正是。只是镇守荆襄郡的是护民军征南军团,三万兵马,战力极强;驻守江陵和西陵的则是护民军之陆水军,各五千兵马。”
“陆水军可以忽略不计。这些年来,他们设置在江陵和西陵的造船厂,被我们烧过几次,至今也只有大小二百多战船,根本对我江南无威胁。”周瑜有些得意。
“尽管不能威胁江南,却可以坚守江陵和西陵。必然会给振汉军攻取荆襄郡造成麻烦。”孙策皱眉道。
“吾以为,最大的麻烦是襄阳。如若不能快速攻取襄阳,一旦护民军从北方调来援兵,或从雍州调西南军团走武关道来援,以城高墙厚河宽,且只有一面可攻的襄阳,想破城,难于上青天。”鲁肃也提出了一个难题。
此时他们才发现,为何征南军团不顾雍凉叛乱,也要出兵攻取荆襄。
原来,青州成公子早就看到襄阳、随县、轪国这三处要冲之地了。
孙策他们都从《汉报》上看到了征南军团的战绩。
渡大河,取平津,战孟津,围京都,救陛下,逐吕布。
随后征南军团在京都外只休整了不到一月,便兵发南阳。
半日下鲁阳,半夜袭襄乡,强势夺樊城,再沿方城夏道追杀袁术,逼得袁术自刎。
之后在南阳仅休整三个月,稳固南阳后,就继续虚围随县,实袭襄阳,吓得刘表连一个月都没坚持到,便开城投降了。
这样战力的征南军团守南郡、江夏,尤其是守襄阳,绝对不可能轻易拿下。
而如果拿不下襄阳,三点缺一点,那整个防线就等于漏出一个大洞。
“速取襄阳是关键。”法正面色严峻。
“据探报,数年来,征南军团倚仗其战力,只对襄阳城墙进行过简单的修葺。”周瑜说道。
“探报?探子如何进入了南郡?又如何能探知襄阳城的情况?”法正惊问。
法正知道,这些年来,江南不断向江北派出斥候。如果不登陆北岸倒还好说,但凡是登陆北岸的斥候,绝大多数都没能再回来。
少数回来的,也是一直被追杀到江边,才上船逃走。
护民军攻取江夏、南郡后,合并江夏、南郡江北部分为一郡,命名为荆襄郡,以竞陵县令马骥为太守,大力推行新农体系、组建治安军,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便让整个荆襄郡如铁桶一般,斥候再也混不进去了。
听到法正的问题,孙策、周瑜、鲁肃三人笑而不答。
法正见状,便没有继续追问。
别人不答,如果再追问就是不识趣了。
法正为了不让孙策等人尴尬,马上指着舆图说道:
“襄阳两面临水,两面临山。以陆军攻之,只有襄阳东南一个攻击方向。
“故而要下襄阳,唯有先取樊城,然后渡汉水,以水军入襄阳护城河,攻襄阳北、东两面,以陆军攻襄阳东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