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首页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欢迎来到我的地狱 被赶出家属院:嫁老男人养崽开摆 穿越农家,科举为上 搬空奇葩养母家,假千金下乡了 海贼之绝巅霸气 假千金靠沙雕带偏了所有人 救命,被禁欲老公撩得脸红耳赤 单纯少女沦为豪门玩物:贴身小女佣 漂亮后妈,甜翻全家 婚里婚外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三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戊二、显位叹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页,戊二、显位叹德。

蕅益大师把念佛法门由浅入深分成了两个次第:第一个叫作事持。事持就是一种事相上的修学,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念佛的时候,这一念明了的心去接触佛号,我们是把重点放在佛号上面,思惟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来忆念佛陀的圣号。当然这样念久了以后就产生了障碍——我们内心当中有妄想,这个妄想的活动就障碍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就是我们的心跟佛号之间产生了妄想障。这个妄想障,就使令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功德很难圆满,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很难完全感应道交。第二个,我们觉得在念佛的时候很难相续。所以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基本上都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佛号很难念好;二是佛号很难念得持久。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祖师的大智慧开始提醒我们:“念佛是谁?”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佛号上;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念佛是谁”。原来不是我们嘴巴念佛,是那个明了的心在念佛。我们明了的心有了障碍,就使令所有的功德产生了障碍。所以蕅益大师这个时候告诉我们:提起内心的观照,从事持而入理持。我们开始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这个妄想。妄想是什么?妄想是缘起性空的,它是假借因缘而生,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就慢慢地把妄想的势力给息灭了,就能够感觉到我们的心跟所念的这句佛号更加的紧密,可以更加的持久坚固,这就是古德所说的禅净双修——以禅观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妄想;以念佛法门来创造功德庄严。

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道理亦复如是,其实我们就是用首楞严王三昧来破除心中的妄想。我们可以这样讲,整部《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要你修首楞严王三昧,而首楞严王三昧就是在破除我们的攀缘心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破除妄想,让你在修念佛的时候,能够功德更加的圆满坚固;让你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更加的究竟圆满。就是我们在修法门之前,先把内心作一个调整——端正其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讲到显位叹德。

这个地方是讲到通序,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是标闻说时处;第二个,引大众同闻。引大众同闻当中有三小科,第一科是声闻众。声闻众当中的第二科,是显位叹德——显示这些声闻众的阶位、赞叹他的功德。

显位这一部分,“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已经说过了,我们看叹德。先看经文。请合掌。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段经文,古德是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赞叹这些阿罗汉自利的功德;第二段是赞叹利他的功德。从“佛子住持,善超诸有”是第一段;“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以下是第二段。

我们先看第一段赞叹自利的功德。

“佛子”是指他的功德是怎么产生的。“佛子”简单地讲就是佛法之子,他的功德是从“佛”跟“法”引生出来的。比如《法华经》上说:什么是佛子呢?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也就是说,这个人他本身是没有功德的,但是他听闻佛陀的说法,把这个法加以如理思惟消化以后,就产生内心的一种戒定慧的功德。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是从佛跟法的熏习而产生的,所以等于是从佛法所生之子,叫佛子。这一段是说明功德的由来。

第二段是说明他功德的相貌。

他的功德是什么相貌呢?就是“住持”这两个字。住持,就是摄受的意思。他这一念心能够把心中清净的戒、定、慧摄持不失。因为摄持戒定慧的关系,就能够善巧地超越三界二十五有的果报。这一段,蕅益大师的注解把“住持”这两个字作了很详细的发挥。我们简单地加以说明。

基本上,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两种情况,对我们生命产生两种效果:第一个,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外境会给我们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也可能是痛苦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刺激我们产生一个想法,这就是妄想。由感受引生的想法就是妄想。由于内心没有戒定慧,我们就心随妄转,就跟着妄想去做了——我要去做什么、我要去做什么……一般人经常都是跟着感觉、跟着妄想而走,他内心当中生死的业力就很强大。你怎么知道这个人生死业力很强?因为这个人经常跟着感觉走。他内心当中那个无明缘行——生老病死、十二因缘的力量太强了,所以这个人来生要了生死很困难,要往生极乐世界也非常困难,他没办法突破的。

第二种是说,他本身也有妄想,但是他把佛陀的戒定慧经常地摄持在心中,所以当他接受刺激、产生感受妄想的时候,他那个戒定慧现前,开始观察这个妄想是缘生缘灭的、是毕竟空的,这时他就能够不随妄转,慢慢地趋向于还灭门。这个人的生死业力慢慢地淡薄、慢慢地淡薄。所以我们一个人,你要觉得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外境会给你很多很多的感觉,而你对这个感觉,慢慢地你不再理它的时候,就表示你的生死业力慢慢慢慢地轻薄,那个系缚你的十二因缘的力量,已经没办法把你带动起来。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心念、从你起心动念的状态,就可以判定你这个人的生命未来是往哪里走,大概就会知道了。这一段后面佛陀会说明怎么样从你的念头来判断你的来生。当然这个地方是一个大致的判断:你是心随妄转,你就是随顺于流转门;你能够不随妄转,就随顺于还灭门。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定方法。这些阿罗汉的特色,就是他能够住持戒定慧,所以能够善超诸有。这是赞叹他自利的功德。

以下我们解释他的利他的功德。利他当中有两段:第一段先讲他今生的功 德,第二段讲他来生的功德。先看今生的功德: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这里有三小段。第一小段,“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他能够在自己本住的国土当中,显现这种美好的身口二业的威仪。这一段是赞叹他持戒的功德。威仪,就是有威可畏、有仪可表。他的内心有威严,表现出来一种美好的表率叫“内威外仪”,让人家产生恭敬仰慕之心。这是指的他因为持戒的关系,产生美好的身口二业。

第二小段,“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这是赞叹他定慧的功德。这些阿罗汉,他能够随从佛陀来转四谛法轮,开显无常无我的智慧,能够善巧地遵从遗命,来继承佛陀的家业。也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不是佛陀一个人说法,这些千二百五十人大众,都帮助佛陀来告诉这些颠倒众生,生命是无常无我的,依这样的观照来消灭自己的攀缘心。这是阿罗汉的定慧的功德。

第三小段,“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这一段是把前面的持戒跟定慧的功德作一个总结。他能够严守清净的戒定慧,所以能够做整个三界的模范、三界的表率。不但是人间,包括天人看到阿罗汉,都生起恭敬景仰之心,因为他们能够宣扬佛法的真理,让众生能够觉悟,所以天人也非常地赞叹。这个地方是讲阿罗汉今生当中表现出的身口意的功德。

第二段讲到阿罗汉未来有什么功德: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些阿罗汉不是佛陀,不是今生有这种功德。他未来生,在空间上他们能够应无量之身而说无量之法,来度脱众生。这个地方“应身”指的是他的神通,他能够“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当然现身的目的主要是说法,还是善巧方便的说法。应无量之身而说无量之法,使令众生能够善根成熟,而能够解脱生死。这是讲到他空间的无障碍。第二小段讲到他时间的无障碍:“拔济未来,越诸尘累。”他不但是佛在世的时候能够度化众生,在未来世当中,他们都能够生生世世地、不断地来帮助未来的众生。这是他内心当中本来的功德,我们讲他的本地风光。

所以我们看一个菩萨,要看他的迹门跟本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我们从他的显现事迹来看:哦,他是寻声救苦的一个菩萨。但事实上他的本门呢?他早就成佛了,他早就是佛陀。所以你说他到底是一个菩萨,还是一个佛陀?那你得看从什么角度来看。从他今生的示现,他是扮演一个菩萨的角色。世间上不能有两尊佛出现,不可以。谁扮演佛陀,其他的只能够当助伴,不能够同时有两尊佛出来。那么从他的本地风光,他早就是佛陀了。所以我们讲: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比如说今天,大家都成佛了,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够示现成佛而已。他做佛的时候,其他的人就扮演他的弟子。你扮演舍利弗,他扮演目犍连尊者,来护持这个佛陀,来宣扬教法。如果都没有阿罗汉,大家都是佛,那么佛法没办法弘传。没有人示现犯戒,没有人来请教佛法,佛陀也不能唱独角戏。所以你从这一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说阿罗汉怎么能够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呢?他怎么能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呢?我们从教理上的学习得知,阿罗汉死了以后,是入涅盘的。他怎么就没有入涅盘呢?事实上,这些阿罗汉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这些都是法身菩萨示现,否则他们不可能应身无量、拔济未来,不可能!所以我们从这段经文,就能够读出它的消息:这些阿罗汉的本地风光,都是法身菩萨。这一段是赞叹这些阿罗汉——千二百五十阿罗汉的功德。

好,我们看下一段。

戊三、列上首名

在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当中,本经列出长老的、首座的名称,共有六个。看经文: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这个地方提出了六个阿罗汉的代表。阿罗汉,简单地讲是无生,也就是说,身为阿罗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无生的意思就是说,他这一期生命,是他在三界当中最后一次受生,他今生结束以后就不再来了。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是这些阿罗汉本身也有他的差别相。我们解释一下。

比如说大智舍利弗。舍利弗尊者的特色是智慧第一。你看《阿含经》上说:“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为第一。”他能够决断种种的疑惑。在经典上说,舍利弗尊者曾经有一段故事,叫作寄辩于母口。舍利弗尊者的母亲经常跟她弟弟辩论,她弟弟智慧很高,每一次辩论都输给她弟弟。后来舍利弗尊者的母亲怀了舍利弗以后再跟她弟弟辩论,她弟弟就辩不过她了,因为他的母亲得到舍利弗内心智慧的加持。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还没有出世之前,他的智慧力量就已经表现出来,叫寄辩于母口。她弟弟非常害怕,说我这个外甥还没有出生,智慧就这么高了,出生了还得了!就赶快离开家,到南印度去修四吠陀。这是讲到舍利弗的特色。

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在《阿含经》上说:“我佛法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为第一。”目犍连尊者的特色,就是他神通变化特别的精妙,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一般阿罗汉做不到的。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僧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大概来说,佛陀是领导,舍利弗跟目犍连相当于两个当家师。通常那些外道喜欢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佛陀会派舍利弗尊者去;有些外道是喜欢感应神通的,佛陀派目犍连尊者来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僧团的事务中,如果一般外道来问难,大概都是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去处理,或者用智慧、或者用神通来破除障碍。

摩诃拘絺罗。摩诃拘絺罗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也就是跟他妈妈辩论的那个,他妈妈的弟弟。他先到南印度学四吠陀,后来也跟佛陀出家了。在整个佛弟子当中,他是成就辩才,善能问答。你要是有什么问题问他,他可以用十个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回答问题特别的巧妙。当然这是广学多闻才有办法做到的。这些大阿罗汉也是有各式各样的特色。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是他父亲的姓,他父亲叫作富楼那,翻成中文叫作满愿,满足的满,愿望的愿,满愿。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姓,叫作慈女,慈悲之女。所以他等于是继承了父亲跟母亲的姓,就是满慈子,满慈之子。他在佛陀弟子当中说法第一,他能够善巧说法,而分别种种的义理。

须菩提。须菩提是解空第一。须菩提的空观,我们从《金刚经》来看,当然阿罗汉是修我空观,但是须菩提的我空当中有法空的智慧。怎么知道呢?在《金刚经》当中,讲到须菩提的空观有一个特色,叫作无诤三昧。这个三昧非常重要,他能够无诤。无诤的意思,简单地讲,他是没有一种对立的思考,我相人相这种对立,他没有。一般的阿罗汉,他的法执很重。他没有我,但是他法执很重。所以,杂染的环境,阿罗汉不是很喜欢,因为他没有办法跟杂染法共存。他的个体生命在整个整体生命的运转当中,既然产生了对立,他就产生排斥。但是须菩提能够做到无诤三昧,他没有对立。

我过去曾经在一个北部的道场讲课,有一个外道,他穿着黄色的外道的衣服跑进来,就在前面那个地方比手划脚。差不多有十五分钟之久,不晓得嘴巴念什么咒,就在我前面,站在那个地方比手划脚。我完全不管他,我讲我的课。

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一定要怎么样呢?无诤三昧!就是说,我们改变不了外面的环境(讲实在话,你改变不了的),你一定要能够跟他和平共处,他弄他的,你讲你的,你们两个互不障碍。当然你内心当中要有法空智,观察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如梦如幻当中,一个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其实我们的生命——从法空的观念来看——生命不是追求圆满。有很多人追求圆满的生命,那你一辈子活得很痛苦,因为你根本找不到圆满的生命。你只要从空性出来,你只要面对人事,人事就是一种差别。生命不是追求圆满的,是追求它的平衡点,找到你的定位,做你该做的事,试着跟外在的人事和平共处,因为你改变不了别人。所以古人常说,山不转水转。山一定不会转的,水转。所以这个无诤三昧很重要,一个菩萨你要行菩萨道,基本上第一个条件,化解对立,安住无诤三昧。你一定要让不同的人事和平共处,否则你不可能成就一个“大”字——广大。做不了!《金刚经》讲到无诤三昧时讲了很多,它主要就是破除我相人相的对立,让菩萨的功德更加的圆满。这是须菩提的特色。

优波尼沙陀等。优波尼沙陀翻成中文叫作尘性,灰尘的尘,佛性的性。这个名字是佛陀给他取的。因为他本身在因地的时候,是观察色身不净。优波尼沙陀在因地的时候淫欲心很重,所以佛陀叫他观不净。观不净的时候,他先观他的色身:那个血肉是脓血屎尿,慢慢地这些脓血屎尿长出很多很多的虫,这个虫就把他的肉慢慢的吃掉了,最后他的身体变一堆白骨。变白骨以后,慢慢时间久了,白骨就变成了灰。风一吹这个灰就消失掉了。他观察他的色身,从不净相而变成白骨,最后还归于虚空。因而得到很重要的觉悟,他觉得整个色尘的本性是空寂的,从这个地方而成就了无学道。所以“如来印我名尼沙陀”,佛陀就给他一个名字叫尼沙陀,就是他在因地的时候,是从“色尘的本性是空” 而成就阿罗汉的,叫作尘性。“等”。那个“等”就指很多很多的上座,也不能全部列出,只能够列出六个,当作整个与会声闻众的代表。

这是说明参加《楞严经》法会的声闻众。

丁二、缘觉众

我们看,丁二的缘觉众。

我们一般讲三乘的圣众。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声闻,他是思惟四谛法门。缘觉乘,我们一般叫中乘。为什么叫“中乘”呢?因为他在思惟的时候,是思惟十二因缘。他整个修学,是观察他这一念心:因为无明、因为自己的妄想,然后产生了行、产生妄动,妄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假设无明灭,则行灭。假设他的妄想消失了以后,他的生死的业力就消失,果报就消失。所以他从十二因缘的顺逆二门的观察而成就了无学位,所以他的智慧就更高了。这个叫作中乘。

看经文: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除了前面的声闻众以外,还有无量无边的所谓的辟支。辟支,我们称辟支佛,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叫缘觉,就是他生长在有佛陀出世的地方,听闻十二因缘,经过十二因缘顺逆二门的观察而解脱了生死。第二个是独觉,独觉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因为禅定的关系,他出定以后看到了外在的自然界,所谓的“春观百华开,秋睹黄叶落”,就是看到了整个大自然的变化:春天因为温暖的空气,而促使了百华盛开;秋天因为干燥的关系,百华凋落。他就知道整个人生是生灭变化的,外境是生灭变化的。他也看到他的色身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环境,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在变的。他从变化当中,就悟到了我空的真理,从这个地方而成就解脱。这个是独觉。他完全没有听佛陀的说法,这个人智慧特别的高。

因为辟支佛本身他是从一念无明的“无生”而悟入了空性,所以他本身不像阿罗汉有分位。阿罗汉观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有安立所谓的四果四向的阶位。但是缘觉乘他直接观一念的无明,当下无生,这个时候整个十二因缘就消灭了。所以他的阶位,要么初心,要么无学,他的过程当中没有分位。因此辟支佛来到这个地方,只有两种人:已经断除见思惑的无学位,跟初心的凡夫。古德注解说:这个无学位,应该就是所谓的师长,初心就是跟着无学圣人来修学十二因缘的那些弟子们。这些辟支佛应该都是出家众,包括了他的师长跟弟子都一同来到室罗筏城的只桓精舍。

他们来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这个时候他必须要附属比丘的僧团,在结夏安居圆满的时候,来参加这个自恣的羯磨仪式。因为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号,包括声闻众、缘觉众,只要是出家众都要参加自恣。他们平常是住在各地各方修学,这个时候都一时回到佛陀的地方,开始参加自恣。是这个因缘而来的。

丁三、菩萨众 分二:戊一、夏终时集。戊二、闻音远集。

我们看第三段的菩萨众。菩萨众当中分两段:第一个,夏终时集;第二个,闻音远集。我们解释一下。

这些菩萨众,从经文来看是两个情况:第一个是出家的菩萨,受了比丘戒的菩萨;另一个是属于在家的菩萨。“夏终时集”,是指出家的菩萨,在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他们也从十方来集会,参加自恣的法会。“闻音远集”是指的那些在家的菩萨,因为佛陀说法的缘故,也过来参加。

戊一、夏终时集

【第三讲:图一见评论区】

我们先看第一段,夏终时集。这个地方有三小段:菩萨求法、如来妙应、会众受益。先看第一小段:

十方菩萨,谘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这些从十方来的出家菩萨,也来到了只桓精舍。他们的目的,除了参加自恣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要“谘决心疑”。“谘”就是请求,请求佛陀来决断心中的疑惑。因为菩萨经过九旬的用功,心中有一些疑惑,这个时候就“钦奉”——以一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威严的佛陀。“慈严”是指佛陀表现出来的,是威爱兼抱折摄具足的。以恭敬心来侍奉慈悲跟严肃都具足的佛陀。他的目的是希望佛陀来讲解大乘不可了知的深妙义理。所以这些菩萨来到这个地方,也不完全只是自恣,还请求佛陀说大乘的妙法,有求法的意思。我们看

下一小段: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这个时候,佛陀答应了这些菩萨的要求。佛陀就“敷座宴安”。佛陀说法,基本上是采取坐姿的,佛陀很少是站着说法。所以他就敷座——就展开他的坐具,就是我们出家众的尼师坛,把它展开来,来保护三衣的。宴安就是佛陀很安定的坐在坐具上面,为这些三乘的圣众来宣示大乘深奥的义理。

这个“宣示深奥”,蕅益大师有很多很多的发挥,我们简单讲一下。

其实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我们简单地讲一下:

所谓的三谛理就是一境三谛,或者讲从一境三谛当中开展出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我们菩萨在修学的时候,经常会落入空跟有的矛盾。我们不能够一辈子修空观,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断失大悲心。但是你一路地修有,你就会心很躁动,因为你一直在因缘法中活动,虽然修习很大的福报,但是你的心——弟子心不安。所以我们到底是要从假入空,还是从空出假,这个空有之间的平衡很困难。佛陀告诉我们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我们这一念心的真相是“一念心”。说,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表示它不变的体性。即假,就是它有随缘的作用。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它就现出人天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它就随缘显现三恶道的果报。它当下即假,它不跟你客气的。空跟假是保持平衡的、同时存在的,叫即中。所以佛陀就宣示我们这一念心,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即空即假即中。

这个深妙的道理其实是把后面的整个经典的三卷半,作出一个纲要的说明。当然这也是因为应了前面的菩萨的启请。

我们看第三小段,会众受益: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这个时候在整个法筵当中(大家等于是以法为食,叫法筵),菩萨们听到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以后,就非常地欢喜,因为他听到了未曾有的真理。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下:

菩萨请示的我们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很深奥的,佛陀当时当然是为整个包括声闻、辟支佛、菩萨,为三乘的圣众来开演,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上说,这个时候真正受用的只有菩萨,声闻跟缘觉在座根本就听不懂,因为他们习惯安住在空性,他们不能够在空中随时显现妙有。没办法,他没办法即空即假即中,做不到。所以在这个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前面的凡夫跟二乘人怎么办呢?必须要阿难尊者示现堕落,请佛陀开演首楞严王大定的法门,佛陀详细地破妄显真,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于凡夫是后面才受益。这个时候菩萨已经受益了,利根人他能够在简略的法当中就得到受益。

戊二、闻音远集

我们看第二段:闻音远集。

前面是出家的菩萨。这里说明这些在家的菩萨,听到佛陀的音声,也从远方来集会了。我们看经文: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佛陀在开演深奥义理的时候,他的声音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就像迦陵频伽这种鸟类,非常的美妙悦耳;第二个特色,他的音声就像仙人一样的音乐,非常的清净无染,听了以后感到非常的寂静。所以佛陀的音声,一方面美妙,一方面清净。这是讲它的本质。它的量呢?是“遍十方界”。佛陀在宣说重要法门的时候,他可以用他的神通力,使令他的声音不会减少。目犍连尊者有一次测佛的音声,以神通力飞到了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听到佛陀的声音还是一样大声。所以佛陀的声音能够“遍十方界”。这个时候,犹如恒河沙的这些在家菩萨,听到这个音声,都知道佛陀即将要开演无上甚深微妙法,所以也就赶快来到了只桓精舍。这当中以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这个地方是说明:整个参加《楞严经》法会的这些三乘的圣众,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三种都到齐了,都准备来聆听佛陀的首楞严王大教。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遍地尤物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田野花香 逍遥人生 洛公子 苟王,我的师兄太低调了 雍雍雁鸣 诡舍 都市偷心龙爪手 花都太子 绝色小姨的诱惑 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wtw1974 让你契约鬼,你契约钟馗? 碧落阡上尘:难逃樊笼 五旬老太守侯门,杖打糊涂忤逆儿 破天丹神 富二代修仙日常 好孕连连,相府嫡女她腰肢酥软 
经典收藏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 全能系统上交后,我直接摆烂 谍战只要我够苟,就没人怀疑我 快穿:可是我只想做个小透明呀 宿主她手拿白月光剧本 穿书七零,外科社牛的下乡日常 穿越七零:带着大院下乡当知青 惊!咸鱼女配竟是修仙大佬 凡人修仙:我有随身灵田 穿越成为娱乐圈神豪 全球高武超凡之路 穿越在成龙历险记的世界 暗影谍云 港综:洪兴太子爷,老婆李佳欣 绝尘谍影 安陵容重生:绝不和甄嬛做姐妹 谍战之一个骑手在满洲 被哪吒杨戬孙悟空追堵的日日夜夜 谍战:小特务大逆袭 一人之下,独世仙 
最近更新和离带三娃?我盖房吃肉气疯婆家 惊!清冷禁欲美人是疯批主神老婆 同为穿越者,你为何是个笨蛋? 盛宠日常 闺蜜双穿,嫁糙汉嘎嘎猛 进京救爹,满城权臣抢着当爹 四合院: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气死嫡姐,你不要的世子娶我后登基了 带闺蜜在霸总虐恋中摆烂吃瓜 救命!我重生,谁让他也重生了? 穿越后,我被新帝瞄上了 吗喽整顿娱乐圈,影帝你别太宠! 国运加成:满级萌新觉醒后杀疯了 穿书修真界恶毒女配后疯狂内卷 送你火葬场!离婚改嫁豪门继承人 婚都离了,你别后悔 商界玫瑰 天灾末世全家逃荒我有山庄供物资 快穿:宿主,改命系统了解一下 小将军禁欲又深情,长公主请笑纳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