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的青骓马行至玉门关时,蹄铁叩在冻硬的土路上,惊得路边卖胡饼的老妇抬头。
他勒住缰绳,就见那老妇布满皱纹的手正翻着半本《明眼书》,泛黄的纸页被风掀起,露出“辨药篇”里画的柴胡与防风。
“阿婆,这书哪来的?”他翻身下马,从腰间摸出枚五铢钱。
老妇接过钱,用袖口蹭了蹭书页:“前日里有个穿粗布衫的后生,在城门洞支了案几,说‘识得三个字,换半块饼’。我家小孙子学了‘米’‘面’‘饱’,换了块热乎的——您瞧,这柴胡叶子是尖的,我从前总跟麻黄搞混。”
贾诩喉结动了动。
他记得半月前经过武威时,还见豪族家的私兵在街头鞭挞流民;此刻再看敦煌城,穿短褐的孩童举着抄本追跑,嘴里念的竟是“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机”;卖香料的胡商蹲在书摊前,用生硬的汉话问摊主:“这‘信’字,和我们族里的狼头印,哪个更重?”
月上柳梢时,他摸黑进了城南破庙。
檐角铁马叮咚,三十来个身影围坐在篝火旁,影子在土墙上晃成一片。
居中的年轻人抱了卷竹简写的《操典篇》,火光照得他眉骨发亮——那是苏烈,三年前贾诩在武威见过,被嫡兄打断腿扔去牧牛的庶子。
“李员外说‘私兵护院,天经地义’,”苏烈的声音带着沙砾般的粗粝,却像刀劈开夜雾,“可《操典篇》写得明白:‘凡持械者,须报官造册;凡聚徒者,不得逾十丁。’您家护院有三十个,夜里翻墙踩了王二婶的菜畦,这算护院,还是算贼?”
人群里爆发出哄笑。
角落的李员外拍案而起,腰间玉牌撞得叮当响:“竖子!你不过是个……”
“牧奴?”苏烈打断他,指节叩在竹简上,“三年前我在草堆里过夜,是归义亭的先生教我识字;上个月我替张老汉写状纸,县丞看了《明眼书》,真把占他地的乡宦拘了。李员外,您说这‘私兵合法’,可您家护院昨儿个抢了赵屠户的猪肉,赵屠户拿着‘不得强取’的律条去报官,县尉把人锁了——您猜怎么着?”他忽然笑了,“县尉说,‘现在百姓都认字,我再护着豪强,这官袍怕是要被人撕了’。”
篝火噼啪炸开个火星。
李员外的脸在火光里忽明忽暗,最后“扑通”坐回草垫。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句:“我家那契约束带,早该撕了!”三十多个壮丁纷纷摸出怀里的旧契约,火光照着他们颤抖的手,碎纸片扑簌簌落进火里,烧出一股股焦糊味。
贾诩缩在阴影里,指甲掐进掌心。
他想起年轻时替董卓谋划,用西凉铁骑踏平反抗的郡县;想起后来辅佐张绣,靠阴谋毒计保得一方平安——可此刻这些泥腿子撕碎的,不是纸,是他熟稔的“以力服人”的世道。
归驿时已是三更。
他点亮油灯,铺开信纸,笔尖悬在“速遣兵丁,焚其书,屠其首”几个字上,忽然听见窗外有细碎的读书声。
探头望去,隔壁屋的驿卒正借着月光抄《明眼书》,嘴里嘟囔:“‘官无信不立,民无信不存’……原来县太爷总拖欠军粮,是犯了律条?”
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汁晕开个黑团。
贾诩盯着那团墨迹,想起敦煌城门口老妇辨药的专注,想起苏烈眼里的光——那不是恐惧,不是盲从,是他在战场上见过的,士兵看见主帅旗子时的亮堂。
他突然起身,把信纸揉成一团扔进炭盆。
火焰舔着纸边,“屠其首”三个字先卷了边,化作灰烬时,他低低笑了声:“文和啊文和,你还在用刀的法子,人家早用起笔了。”
洛阳宫的暖阁里,刘甸正翻着戴宗快马送来的边报。
案头的青铜灯树投下暖光,映得他眉峰微挑——“河西十七县,夜燃八百灯;陇右八十堂,日授三千丁”。
秦溪新制的竹简写着民间讲学的盛况,最后一页还画了个圈:“韩遂旧部屯将欲剿,为炊事老兵所阻。”
“有趣。”他把竹简递给旁边的宦官,手指叩了叩案几,“传朕口谕:秦溪速印《军政法程·民权释义卷》,附‘归义认证铜牌’五百枚。凡讲学点经考核,赐铜牌;讲师免三年税徭。”
宦官领旨欲退,刘甸又补了句:“再告诉秦溪,铜料不够,就熔了朕的鎏金酒樽——朕要让天下人知道,读书人的腰杆,比金器硬。”
张掖城外的断渠边,徐良的白眉被晨露沾得发亮。
他踩着湿滑的石块,看苏烈带着民夫用《水利图本》比划:“这里要挖深三寸,水才能绕开沙层。”五十个民夫挥着铁锹,竟比百个兵卒干得还齐整——七日前他们还是只会扛锄头的庄稼汉,如今能指着图本说“等高线”“汇水点”。
当夜,马贼的火把照亮了山谷。
徐良提剑立在桥头,月光落在剑刃上,映出九道寒光——他连劈九人,白眉上凝的霜都没化。
最后个贼首跪下来,刀尖抵着他咽喉,徐良却收了剑:“绑去讲学堂,听满三日课再放。”
第三日晌午,贼首被松了绑。
他跪在讲学堂前,怀里揣着抄得歪歪扭扭的“禁械令”:“我娘目不识丁,从前我抢东西,她只说‘小心官府’。现在她能看懂‘藏刀者罚’,昨夜拉着我手哭……”他突然磕头,额头撞在青石板上,“我知道哪处山坳藏着刀,我带你们去。”
贾诩抵达洛阳那日,春寒未消。
他在宫门外等了半日,直到刘甸批完最后一本奏疏,才被宣进偏殿。
案上摆着他写的《边地教化利弊疏》,墨迹未干的“以文摄心”四个字,被朱笔圈了又圈。
“文和先生以为,这是夺民魂?”刘甸靠在胡床上,眼里闪着光,“朕倒觉得,是还民魂——从前他们被蒙着眼,现在能自己看路了。”他指了指案头的铜牌,“先生可愿做那举灯的人?”
贾诩伏地叩首,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陛下若信臣,臣愿为这灯,添把柴。”
当夜,刘甸在“苏烈”二字上画了个朱圈,批道:“授《明眼书》者,即朕之使臣。”秦溪在铸坊里盯着熔铜的炉子,火光映得她鬓角的铜尺发亮——九尊“识字鼎”的模子已经做好,第一尊的鼎腹,要刻上万个识字百姓的名字。
而在西凉的将军府里,马腾捏着马超带回来的《操典篇》,指节发白。
窗外传来巡逻兵的脚步声,他突然问幕僚:“若西凉子弟都能看懂这些,咱们这些拿惯刀的……”他没说完,却见幕僚正低头翻书,嘴里念着“将者,须通民智”。
阴山深处的风雪比往年更猛。
兀赤裹着狼皮大氅,站在山顶望着南方。
归义堡的黄烟早没了,可最近总听商队说,南边的人拿着书,比拿着刀还厉害。
他摸了摸腰间的青铜刀,刀鞘上的狼头被磨得发亮——这是阿爹传的,可阿爹没说过,要是有一天,刀砍不碎那些黑字,该怎么办?
山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他突然听见山脚下传来动静。
哨兵跑上来,喘着气道:“大首领,南边来了个说书的,带着个铜牌子,说要教咱们识字……”
兀赤的手按在刀柄上,却没拔出来。
他望着南边的方向,雪雾里仿佛有无数个黑点在移动——是商队?
是兵卒?
还是那些捧着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