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首页 >> 汉末雄风 >> 汉末雄风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流氓帝师 大明国师 替身太监:我替皇帝宠后宫 回到大唐当军阀 抗战之野战独立团 在下崇祯 三国第一狠人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三国之暴君颜良 开局上谏被杖毙?二命上朝先服毒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 汉末雄风全文阅读 - 汉末雄风txt下载 - 汉末雄风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一百八十七章 皆惊心,至东郡3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而今已近7月望日,也就是7月十5,这几日正处于末伏,天气晴朗少雨,是以明月高悬。

借着皎洁的月光,赵云不但未打火把,而且吩咐麾下衔枚摘铃,如夜袭1般向本寨押运粮草辎重。

赵云如此谨慎小心的做法,收到了其应有的回报。

在经过乌巢泽北畔时,他便借月光看到了不远处那片正在搭建的营寨。

而且,由于赵云极为小心,他并未惊扰彼处值夜时正打瞌睡摸鱼的曹军兵卒。

赵云毫不停留,行过此处后便下令加速。在丑时6刻,也就是凌晨两点半时,便顺利叩开袁绍本寨北门。

赵云吩咐兵卒尽快卸粮后,便径自跑向袁绍寝帐兼偏帐。

少顷,睡眼惺忪的袁绍整理着衣冠走了出来。

“子龙,有何紧急军情?”

赵云抱拳行礼后环顾左右。

袁绍当即会意,指着偏帐道。

“进去再谈!”

赵云将昨日探明之军情、以及自己来时所见,151十禀明袁绍后,不出任何意外,袁绍惊恐万分。

“竟有此事?曹孟德此计甚毒也!”

赵云抱拳沉声道:“以云愚见,主公当趁曹孟德之营寨未成之时,夜袭而焚之!”

袁绍颔首后,站起身对赵云深深1揖道:“此番幸赖子龙当机立断,请子龙受绍1拜!”

赵云吓了1大跳,当即让开袁绍这1拜,深揖还礼道。

“主公折煞云也!此乃云分内之事,还请主公速下军令!”

袁绍对此丝毫不敢怠慢,唤来自己的亲兵军司马,吩咐其人速令张合点齐中军的两部骑兵,随赵云麾下骑兵带齐弓矢、引火之物发动夜袭。

张合正睡得迷迷糊糊,下意识穿戴整齐后,匆匆赶到袁绍偏帐。

见到披挂整齐的赵云,张合大吃1惊,但其人仍向袁绍躬身行礼。

“明公,我等欲夜袭曹贼本寨?”

袁绍挥挥袍袖:“非也!隽乂,你随子龙速去偷袭、焚毁乌巢泽北畔曹军大寨!我亲自率步卒支援你2人。”

乌巢泽北畔距袁绍本寨2十里左右,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步卒即便无甲步行,没有1个时辰也必然赶不到。

若任由曹操建成此寨…

张合如被人兜头泼下1桶冷水般打了个激灵,瞬间清醒过来。

其人与赵云躬身抱拳后便匆匆而去。

袁绍又唤来传令兵发布1道道军令。

少顷,袁绍本寨便全面动员起来。

赵云和张合率5部5千余骑兵,并辔而行。

途中,赵云向张合解释了1番这几日的情况。

张合已知原武城失守,但其人尚不知延津渡也已沦陷。

赵旻最担心之事,终于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官渡只因多出1个刘备和1个赵云,便生出了无穷变化。

1个小小的意外,便有可能扭转全局。这便是战场的魅力。

延津距乌巢泽北畔,有近百里之遥。

关羽、张辽2人赶至此处时,已经到酉时。

他们2人没有赵旻那种后世的建造经验,所以,即便他们2人心急如焚,麾下兵卒又有近7千之众,在日落前1个多时辰内,也仅来得及围起两面寨墙。

谁也不可能想到,赵云竟会警觉敏感到如此程度。

是以,同样在黎明前最暗黑的时刻,换成关羽和张辽猝不及防下,这1战便毫无悬念。

不同于贪婪粗鄙的文丑、心里没逼数的高览,关羽和张辽不但同样谨慎、识时务,而且心有灵犀。

骤然遇袭,来不及召集兵卒的2人便同时下令:“儿郎们速速撤回原武城!此处由关某(张文远)阻挡!”

赵云和张合的作战目的不是追杀敌军,而是焚毁这处大寨。

所以,2人理都不理关羽和张辽,率军直奔寨墙而去。

关羽张辽2人不敢大意,更不敢以卵击石上前拦阻…

他们在骤然遇袭之下,尚能点齐数百兵卒应战,已足以证明他们2人之能。

率数百兵卒阻拦5千余骑兵…

这还不叫以卵击石?

赵云和张合都是猛将,可不是那遇敌而惊的孙十万!

关羽和张辽麾下的兵卒们,见两位主将临危不惧为他们断后,又见敌军只是1味焚烧、拆毁寨墙,便渐渐冷静下来。

在关羽张辽催促之下,他们有条不紊地披甲上马,飞快地向原武城逃去。

当此处成为1片火海时,赵云和张合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关羽和张辽见兵卒皆已逃往原武城,也暗暗松了口气。

虽然营寨不保,但好歹保住了兵马。

关羽给张辽使了个眼色。

张辽的确与关羽心有灵犀,其人1声令下,调转马头便率军疾驰而去。

关羽隔着老远,于马上向赵云抱拳:“多谢子龙、隽乂!此恩此情,关某来日必还。告辞!”

话音甫落,其人便调转马头紧随张辽而去。

可怜赵云刚要告知关羽:刘备此刻正在后寨…

关羽便已骑着他那匹神驹绝尘而去,消没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张合看得1头雾水。

“子龙,曹贼从何处得来如此多战马?”

赵云蹙眉道:“隽乂,如此看来,凉州已定矣!我等当将此事禀明主公。”

天光大亮之时,袁绍率步卒赶到了这片焦土。

见此处营寨已被焚毁,袁绍长出了1口气。

旋即其人愤恨不已。

“曹孟德竖子也!奸贼竟可想出如此毒计,我誓灭其人!”

赵云抱拳道:“主公,愚以为,当尽速夺回原武城,否则我军粮道必难畅通。”

袁绍打量着这片焦土,眯起眼道:“子龙,我军于此扎寨固守如何?”

赵云蹙眉抱拳:“主公,凉州恐已定矣。我军还要与曹贼僵持?”

袁绍哑然失笑。

“子龙勿忧,韩文约、马寿成势同水火,且曹孟德大军皆在官渡,凉州断无可能平定!

曹孟德攻我西路,不过苟延残喘耳!其人粮草匮乏,偏又运来战马,其势必不可久。”

袁绍1眼便看穿了凉州局势,又准确摸到了曹操的致命弱点,不愧为当世枭雄之1。

其人以马鞭指向乌巢泽北畔,胸有成竹道:“子龙,曹孟德已为强弩之末,其人必将猛攻我军。此处营寨便由你驻守,你可有信心?”

赵云心如明镜。

他当即躬身抱拳:“主公但请放心,云必不教曹贼越此寨1步!”

至此,袁绍弥补上了己方在官渡战场的最后1个隐患。

赵旻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墨菲定律这次让赵旻猝不及防。

袁绍除了留下1万步卒外,还给赵云留下3部骑兵,用于接应后寨粮草辎重,尽管赵云已打定主意用船运粮。

赵云正要提醒袁绍,须格外警惕曹操率军强攻后寨。

不用赵云提醒,袁绍复又果断对张合下令。

“隽乂,由你率领1万步卒至后寨加强守备,无论如何,今日务必抵达!明日正午前,你务必赶回本寨!”

张合深知此时局势之严峻,于是其人郑重领命。

袁绍再次叮嘱其人仅剩的这两员猛将赵云和张合。

“自此之后,我等便以固守为主,曹孟德最多仅可坚持两个月!两个月后,我等直捣许都!”

言罢,袁绍翻身上马,率军离去,趁旁人未注意之时,其人轻轻叹了口气。

袁绍不是不想攻原武城,实则是其人如今无大将可用。

关羽时不时来上1次斩首行动,这对袁绍的伤害尤甚于损失兵卒。

文丑、吕翔兄弟、韩荀…等大将皆折损于官渡战场,如今沮授坐镇阳武城,淳于琼坐镇后寨;

本寨由张合、荀谌、辛氏昆仲、逄纪、郭图坐镇,袁绍唯1可用者…惟有刘备。

无大将压制刘备,袁绍委实不敢用其人。

因此袁绍打定主意坚守不出,要与曹操耗到底。

这几章,毫无例外,我们皆将以官渡之战展开论述。

本章,我们聊1聊所谓的“4胜4败论”和“十胜十败论”。

其实,这两者是1回事儿,皆出自于荀彧的隐忧和鼓舞士气。

4胜论是从“度、谋、武、德”4方面展开论述,十胜论则是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方面展开论述。

比对《荀彧传》与《傅子》,可知郭嘉的立论与荀彧几乎完全1致,连措辞也高度相似。

(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曹)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魏书荀彧传》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傅子》

《傅子》的作者是傅玄,他与《魏书》作者王沈、《魏志》作者陈寿处在同1时代,可知“4胜”与“十胜”的基础史源应该相同。

《荀彧传》称此言论的主要作用是激励曹操,达到“强弱易势”之目的;《傅子》也明确表示,郭嘉献策的背景是“曹操欲讨袁绍而力不敌”。

(袁)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荀)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魏书荀彧传》

太祖谓(郭)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傅子》

可见“胜论”的本质是1种精神鸦片,主要起自我安慰的作用。

至于这种安慰剂式的言论,最初的提出者究竟是荀彧还是郭嘉,则难以定论。不过按郭嘉与荀彧同为颍川出身的背景来看,这份言论的原始底稿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共同拟定的。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魏书荀彧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魏书郭嘉传》

按人际关系来看,郭嘉是由荀彧引荐,存在裙带勾连。按职能分工来看,荀彧担任尚书令,留镇后方;郭嘉是随军谋主,常在前线。

先是,(荀)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魏书荀彧传》

(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魏书荀彧传》

(郭嘉)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魏书郭嘉传》

照此论之,“胜论”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的共同意见,只不过在不同场合下由不同的人物负责陈述进谏,因此出现了“4胜”、“十胜”等不同版本。

总而言之,这是曹操麾下颖川集团所达成的共识,其目的在于,劝曹操积极应战。

换成今日的网络用语,就是:不要怂就是干!

在“4胜论”中,荀彧从“度、谋、武、德”4方面展开陈述,力图贬低袁绍,抬高曹操,达到激励士气的目的。

鉴于历史的后续发展,确实很容易令人误以为荀彧有“未卜先知”之能,甚至因此神化历史人物。

然而从史料的相关记载及诸多旁证中,却可以发现荀彧提出的“4胜”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与真实情况南辕北辙。

官渡之战持续1年有余(199-200),战况非常胶着,可知袁、曹实力相似。战争的最终结局实际是由“许攸叛变”、“乌巢失守”等偶然因素导致,并非“4胜”之效验。

以下按照“度、谋、武、德”4方面,依次比对袁、曹双方的实际情况。

1、度胜:

荀彧认为“袁绍外宽内忌,猜忌多疑;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因此在气度方面超过了袁绍。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魏书荀彧传》

这当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袁绍外宽内忌不假,曹操的雄猜阴刻,却远胜袁绍。

《崔琰传》记载“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皆见诛”。《曹瞒传》记载“曹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诸葛瑾传》记载“曹操杀伐过差,离间骨肉”。

至于刘勋、娄圭、许攸这些功勋宿将,先后被找借口诛戮;连刘备也认为曹操“必不容己”,最终弃官出走。

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魏书崔琰传》

(刘备)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先主传》

以上,云某在前文皆已展开论述,并佐以大量史料。云某不是那口吐芬芳、以胡说视为职业的砖家叫兽李侗某,所以诸位大大可自行通过史料来验证。

那个李某某大放厥词之言,诸位大大当做笑谈即可。云某理工科出身,可以轻易看到那厮言辞、逻辑之中存在诸多矛盾之处,都不用上万方等文献资料库寻找文献。

遑论已有许多学术界大佬把那厮脸打肿…前提当然是那厮还有脸。

由此可知,曹操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乃是汉末群雄的共识,荀彧称袁绍“外宽内忌”不假,但称曹操“明达不拘”则不然。

曹操的“任人唯贤”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立场坚定地支持曹氏代汉,否则必死无疑。此处云某不再列举,被曹老板杀了的功臣太多了!

荀彧虽然极力鼓吹曹操“明达不拘”,他自己却因为阻挠曹操篡汉而惨遭赐死(212)。可以说是历史的巨大讽刺。

(荀)彧病留寿春,(曹)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后汉书荀彧传》

度胜,外宽内忌的袁绍胜猜忌残暴的曹老板。

2、谋胜:

荀彧认为“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因此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魏书荀彧传》

这也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袁绍自初平元年(190)起兵,以渤海郡1隅之地,鹰扬河朔,先后吞并了河北地区的各方势力。

自初平2年(191)开始,袁绍6续兼并韩馥、扫荡黑山,又驱逐盘踞青州的孔融与田楷,最终在建安4年(199)消灭了幽州的公孙瓒,成为黄河以北的霸主。

十年不到的时间,袁绍便从1介郡守,成长为“据4州之地”的巨无霸,可见他绝不是“迟重少决,失在后机”的寡断人物,而是“豪侠得众,怀雄霸之图”的英明之主。

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4年(199)8月,直至建安5年(200)十月方才分出胜负。这充分说明袁绍具备打持久战的本钱与实力。

(4年)秋8月,(曹)公进军黎阳……(5年)冬十月,(袁)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5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4十里。--《魏书武帝纪》

按《武帝纪》记载,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士卒精锐,粮草充裕,长期占据着主动权;曹操却陷入“兵不满万,伤者十23”的窘状,甚至1度断粮,险些被袁绍消灭。

时(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23。(袁)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魏书武帝纪》

照此论之,袁绍与曹操实乃旗鼓相当的对手,在谋略方面并不存在显着差异。

姑且算打平。

3、武胜:

荀彧认为“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因此“士卒虽寡,皆争致死”,在武力方面也胜过袁绍。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魏书荀彧传》

然而从史料来看,所谓“士卒虽寡,皆争致死”不免言过其实。因为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左右之人便暗通袁绍,图谋行刺主君。这明显是上下离心的明证。

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许)褚常侍(曹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许)褚休下日,(徐)他等怀刀入。--《魏书许褚传》

同时,对3国史稍有了解的读者便知道,袁曹双方在兵力、武备方面的直观差距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兵力差距,不要说荀彧、曹操了然于胸,连寄居许县的名士孔融都心知肚明。

孔融当时失去了北海郡,逃到许县做寓公;他公开声称“袁绍地广兵强”,还极力鼓吹田丰、许攸、审配等人才干。

(孔)融谓(荀)彧曰:“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3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后汉书荀彧传》

孔融在青州割据时曾与袁谭交过手,当然了解袁绍军队的实力,因此这番言论其实很有借鉴意义。

(孔融)遂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城坏众亡,身奔山东。--《9州春秋》

但荀彧闻言,却立刻反驳孔融,还极力贬低田丰、许攸、审配、逄纪等人的才干,最后得出结论“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荀)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后汉书荀彧传》

从荀彧气急败坏、口不择言的态度中,不难看出“武胜论”并无逻辑可言,实际就是廉价的精神鸦片。

至于荀彧提到的“御军宽缓,法令不立”,也并非袁绍的问题,而是因为审配、沮授、田丰等河北豪强树大根深、恃宠而骄的缘故。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货以万数。--《魏书王修传》

(郭)图等因是谮(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献帝传》

宗法社会中,地方豪强不听调遣的情况比比皆是,曹操在兖州也曾面临过“百城皆叛”的尴尬局面(见《程昱传》)。因此统治者对豪强大族的羁縻安抚,只是寻常惯例,并非袁绍的个人问题。

直至袁绍死后(202),袁绍集团的谋主也并未背叛袁绍家族,仅仅是分裂为袁谭系与袁尚系,继续对抗曹操。连“3郡乌丸”这种边地蛮族,也厚待袁尚兄弟,可见袁绍的统治基础相当广泛且稳定。

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魏书武帝纪》

因此即使袁绍已死,曹操仍然耗费了整整5年时间(202-207),才彻底消灭袁绍诸子的残余势力。

(十2年)9月,(曹)公引兵自柳城还,(公孙)康即斩(袁)尚、(袁)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魏书武帝纪》

由此可见,无论是“御军宽缓,法令不立”还是“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均是不实之词。

所以,袁绍大胜曹操。

4、德胜:

荀彧认为袁绍沽名钓誉,曹操以至仁待人,因此“寡能好问者”多归袁绍,而“忠正效实之士”则投奔曹操。

(袁)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曹)公以至仁待人……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魏书荀彧传》

在这种叙事构建下,曹操之“德行”远胜于袁绍。然而历史真相绝非如此。

如果说“度胜、谋胜、武胜”曹操粉丝尚可为曹操辩驳的话,“德胜”便无疑是纯粹的吹捧之词,与事实南辕北辙。

袁绍是世家子弟,累世公卿;曹操是宦官子弟,赘阉遗丑。就连荀彧也不得不承认“绍凭世资,从容饰智”,曹操则认为自己“本非岩穴知名之士”,颇有自卑之感。

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让县自明书》

关东起兵之初,诸侯“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袁术当时看到“豪杰多附于绍”,还气得口出恶语。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魏书武帝纪》

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后汉书袁术传》

就连后世的陈寿,在撰写《3国志》时也表示“袁绍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充分肯定了他的容貌、气度与名望。

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魏书卷6》赞语

需要注意,“德行”在汉末之世,本身就含有“门第阀阅”的隐喻。比如曹操《求贤令》中探访的“至德之人”,便是指尚未出仕的地方名流。

注:“尚德行”的释义,见柳春新《曹操用人政策考实》。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求贤令》

因此如果单论“德行”,曹操这种宦官子弟,根本不具备同袁绍较量的资格。荀彧也清楚这1点(其岳父唐衡亦是宦官),所以他十分巧妙地偷换概念,表示投奔袁绍的都是“寡能好问”的假名士,投奔曹操的才是“忠正效实”的真名士。

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荀)彧。父(荀)绲慕(唐)衡势,为(荀)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典略》

实际彼时黄河以北的名豪大侠、富室强族,几乎尽数归于袁绍,连汉末儒宗郑玄也被袁绍延揽至麾下。

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郑)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后汉书郑玄传》

至于曹操的幕府,相比之下则冷清许多。在荀彧到来之前(191),曹操麾下仅有少数宗族姻戚(诸夏侯曹氏),以及兖州的“文俗之吏”,可谓门可罗雀。

更不必说,荀彧作为曹营中首位具备政治声望的名士,也是来自袁绍麾下。可见袁、曹双方在人才众寡方面,差天共地。

真相是,荀彧实则是袁绍的人,袁绍的小弟曹操缺人,向大哥哥袁绍借人,而袁绍见小老弟可怜,便派出1些人才支援小老弟。

初平2年,(荀)彧去(袁)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魏书荀彧传》

所以,这1点,袁绍完胜。

综上所述:4胜4败论,根本站不住脚,只是精神鸦片而已。

无论是“4胜论”还是“十胜论”,均属于特殊环境的特殊产物,其政治意义远胜于实际意义。

这种言论无视客观现实,多所粉饰,甚至不惜通过偷换概念,用以虚张声势。

荀彧、郭嘉等人的才略智计当然不止于此,但这种讳败为胜、颠倒黑白的言论,也确属无奈之举,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4胜论”的提出背景,是在建安2年(197)曹操惨败于张绣之后,彼时曹营人心浮动,曹操也痛失子侄(曹昂、曹安民),亟需精神安慰,因此这种惑众之言才能大行其道。

(张)绣败太祖军于宛。(袁)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魏书荀彧传》

不过随着官渡之战(200)以后的强弱易主,曹操集团控制了舆论的主导权,因此“4胜论”也便愈发流行,与郭嘉的“十胜论”并行于世。

令人惋惜的是,袁绍虽然在“度、谋、武、德”4方面力压曹操,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偶然因素输掉了官渡之战;因此他的种种闪光点,也被随之抹煞。

“成王败寇”1贯是历史书写的底层逻辑,袁绍也因此沦为历史的陪衬角色,甚至是并不光彩的陪衬角色。

在这种叙事逻辑的指导下,公卿世家出身的袁绍,在“德行”方面竟也输给了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这种“颠倒黑白、过犹不及”的历史构建,无疑是天大的讽刺。

概而论之,无论是“4胜”还是“十胜”,与历史真相均相去甚远。不过通过对袁曹双方“度、谋、武、德”的分析比对,倒是有助于厘清历史真相,并理解官修史书的构建逻辑。

云某提到的那些偶然因素,咱们下1章详细论述。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唐门新娘,女财阀的危险婚姻 碧蓝航线界限 洛公子 被公司开除?我赌石反手收购公司 肥水不流外人田 分手后我在娱乐圈爆红了 大佬归来,假千金她不装了 奇术色医 金古武侠赋 阴阳捉鬼师 嫡女傻妃,王爷勾勾缠 学院都市的阿宅 数据散修 这个反派有点良心,但是不多! 余岁长安 重生之锦绣嫡女 美丽灵感 兰亭宴集序 快穿女配她又有啦! 仙灵图谱 
经典收藏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北宋大法官 抗日之中国战神 救岳飞建强宋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抗日谍影之代号渔船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抗日之铁血智将 大秦从挖地道开始 三国:开局成了将死黄巾头子 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 三国:貂蝉,把头发盘起来! 唐奇谭 红色脊梁 大汉兵王 全球高武之我的系统送错了 龙兴华夏 超级兵器 开局被架空,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宅男的冒险生活 
最近更新重生:从废太子到千古魔帝 重生大乾:深山打猎爆宠小娇妻 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 开局死囚,我杀穿天下 重生之项羽崛起 开局卖身葬母:我成了至尊小书童 穿越崇祯,打造东方日不落 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 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 废柴皇子:我在大燕修罗场杀疯了 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 侯门第一纨绔 权香枭婿 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 招个赘婿冲喜,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大谋谋天下 重生悍卒:从强制发老婆开始 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 汉末雄风txt下载 - 汉末雄风最新章节 - 汉末雄风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