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码十三

首页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穿越从开荒开始 最强终极兵王 正德朱厚照为大明续命500年 替身太监:我替皇帝宠后宫 金牌帝婿 抗战:开局召唤一个德械师 锦衣卫:我们老大有点鸡贼 乖乖老婆,别闹了 奋斗在五代幽州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码十三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全文阅读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txt下载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85章 李景隆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此时此刻的张丹青,心情郁闷无比,要让自己去参与削藩,本身就不是什么好差事,更何况和他一起亲自执行的,居然是李景隆这个大草包。这就让张丹清感到满脸的郁闷和委屈了,出于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对李景隆这个人物和性格以及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无比熟悉的,用草包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而从政治立场和站队的角度来看,李景隆这个人,妥妥的是一个望风使舵的利己主义者,只要利益和收益足够让人动心,在关键时刻,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组织给出卖掉。

既然主子和皇帝都能够被他随意的出卖,更何况是和自己一起办事的同僚呢?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办事,张丹青不由的内心充满了不靠谱的感觉!偏偏这个李景隆在此时此刻的政治环境和京城背景之下,可以说的上是一个颜值和口才都非常出众的大帅哥,整个京城的精英阶层,从皇帝到知识分子圈子里,都对他的知兵之能极为推崇和赞誉不已。处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张丹青偏偏还无法推迟和拒绝!

在历史上,李景隆的确长得帅,然而,他在战场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英姿”,因为他被后人戏称为“常败将军”,正是有了他的4次“帮忙”,朱允炆才会一败再败,朱棣才会入主南京。

有人说,李景隆就是个“草包”,还有人认为李景隆可能是朱棣的“卧底”,本文,笔者不谈论剧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明朝曹国公李景隆,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九江”。

一、李氏爵位传三代,皇亲贵胃小公爷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章大封功臣,当时一共封了6公28侯。大多数人都认为,所谓的“六公”是六个人,即: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魏国公)、常茂(郑国公)。

实际上,洪武三年的“六公”,并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其中,曹国公这个爵位,除了封给李文忠外,还封给了李文忠的父亲李贞,用朱元章的话说,这叫“父子同爵”。

李文忠是朱元章的亲外甥,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明朝开国之后,李文忠在武将中的地位仅次于徐、常,他被封为公爵,理所应当。那么,朱元章为什么要封赏“寸功未建”的李贞呢?这是因为李贞是朱元章的姐夫,他是朱元章在濠州的众多平辈亲戚中,唯一一位活到明朝开国之后的。

而景隆,则是李贞的孙子、李文忠的长子,是曹国公府的“小公爷”。换句话说,朱标、朱棣与李文忠是姑舅表兄弟;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而朱允炆则是李景隆的表弟。

史书中没有记载李景隆的出生年月,不过,由于李文忠只比朱元章小11岁,朱棣又是朱元章的第四子,所以,基本可以推断出李景隆和朱棣的年龄应该相差不大,算是同龄人。

《明史·李景隆传》记载:

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李景隆从小都做过良好的文化熏陶,不仅通晓经史,而且长得相当英俊,朱元章比较看重他。由于李景隆出生于名将家庭,他从小就被父亲李文忠重点培养,在军伍中接受训练。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章追封他为岐阳王。三年后,李景隆继承父亲曹国公的爵位,正式成为大明朝的“公爵”。当时,在大明勋贵中,能和李景隆并列的“将二代”,也只有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了。

在朱元章后期,开国名将大多去世或老迈,李景隆受到了重用,《明史》云:

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意思是,李景隆屡次到各地去练兵,并负责和西番互通茶市和马市。洪武末期,朱元章让李景隆掌管左军都督府,并加封太子太傅。明朝的左军都督府是五大都督府之一,掌管全国五分之一的兵马,李景隆能掌管左军都督府,足以说明他受器重的程度。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章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对李景隆甚是倚重。李景隆帮建文帝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活捉周王朱橚。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当时距离朱元章去世尚不足3个月,朱允炆便听信齐泰、黄子澄二人的建议,开始削藩,而第一个被削的“倒霉蛋”,便是朱元章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封地在河南开封。《明史·周王橚传》记载:

帝使李景隆备边,道出汴,猝围王宫,执橚,窜蒙化,诸子并别徙。

李景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抵抗,以练兵备边的名义带兵路过开封,然后出其不意地包围周王府,捉拿朱橚,将朱橚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朱橚的几个儿子也分别被流放。

李景隆兵不血刃便拿下周王,干得非常漂亮,朱允炆从此对李景隆更加信任。岂不知,这种信任,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从李景隆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是极其幸运的,身为皇亲国戚、名将之子,从小便被寄予厚望,也因此得到了两代帝王的重用。

二、老友相见挥兵戈,李帅惨败忙遁逃

建文元年七月,在朱允炆连续削掉五位藩王,特别是在湘王朱柏被逼自杀之后,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终于决定举兵“靖难”。北平附近毕竟是朱棣的地盘,20天之内,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全部被朱棣攻破。

朱允炆在得到朱棣“反叛”的消息后,并没有太多惊慌,他带领朝臣祭告太庙,将朱棣废为庶人,然后下旨,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将,北上平叛。

耿炳文是朱元章众多开国名将中仅存的两人之一(另一人是武定侯郭英)。此人最擅长防守,当年耿炳文守长兴,让张士诚十年间未曾西扩一步,可见其防守能力有多强悍。

然而,朱允炆却让耿炳文带兵去进攻,结果,燕军以逸待劳,在真定打了耿炳文一个措手不及。耿炳文兵败,立即转攻为守,双方进入僵持阶段。朱棣知道,若耿炳文决定死守,以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击败耿炳文的。在这个时候,朱允炆出了一个昏招。

朱允炆认为,耿炳文老了,他虽然止住了颓势,但距离平定叛乱的要求相差甚远,于是,朱允炆决定换帅。

由于开国名将仅剩耿炳文和郭英二人,郭英又常年疾病缠身,不适合做主帅,所以最好从第二代将领中寻找代替者。当时可供选择的人有两个,一是魏国公徐辉祖(徐达长子),二是曹国公李景隆。但考虑到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怕他和朱棣有瓜田李下之嫌,黄子澄、齐泰等人便上奏推荐李景隆。

《明史·李景隆传》记载:

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

在齐泰、黄子澄二人的共同举荐下,朱允炆决定以曹国公李景隆替换耿炳文,担任大将军,带兵50万北伐。为了表达自己对李景隆的信任,朱允炆亲自到江边给李景隆送行,还按照古礼行“捧毂推轮”之礼,这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较为隆重的礼遇。

是年九月,李景隆一路调兵遣将,来到河间。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又和同龄李景隆,相互知根知底。他听闻李景隆的到来,甚为轻视。《明太宗实录·卷四》: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朱棣的意思是说,李景隆是在安乐窝里长大的,不仅骄傲自负,还缺乏勇气和谋略,如今朝廷将全副身家托付给他,简直就是“自坑”。

事实证明,朱棣的预言完全正确。朱棣让妻子徐氏和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老巢,自己亲率精锐先攻打永平,再奔袭大宁。注意,大宁即现在的内蒙古的宁城,位于北平的东北方向,而李景隆的大军在北平南部,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朱棣这是压根没把李景隆放在眼里。

李景隆熟读兵书,他想用“围魏救赵”之法,没有管朱棣,而是直接率军攻打北平。

此时燕军精锐皆跟随朱棣在外,城内都是老弱病残。朱高炽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提前做了充分准备,李景隆围攻几天,几次都被朱高炽击退。《明史·李景隆传》记载:

景隆闻之,进围北平。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

最惊险的一次,李景隆麾下将领瞿能差点攻破了张掖门,但李景隆怕瞿能独得战功,下令撤回。因此,李景隆在围困北平两个月未得寸功。

直到当年十一月,朱棣挥师北平,李景隆在郑村坝迎战朱棣,此一战,朱棣麾下头号战将张玉连破李景隆七营,朱高炽在城内也擂鼓呼应,结果李景隆军心大乱。《明通鉴·卷十二》记载:

连破其七营,遂逼景隆。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乘胜抵城下,城中兵亦鼓噪而出,内外夹攻,景隆师溃,宵遁。

李景隆兵败如山倒,急忙下令撤退,南军丢盔弃甲,相互踩踏者不计其数。若不是李景隆跑得快,他可能就成了燕军的俘虏。

《旧五代史》中有句话,笔者一直非常喜欢: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用这句话来对照李景隆,简直是天上地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李景隆作为主帅,打仗寸功未建,逃跑却出奇地快。实乃忘了为将之本分!

三、主帅无能赛赵括,将军开门迎燕王

李景隆兵败后,远在南京的建文帝朱允炆却没有责怪李景隆的意思,他认为李景隆之所以会兵败,是因为权柄不够,各方人马不能严格执行军令。因此,朱允炆赐李景隆“黄钺弓失”,给了他“专征伐”之权。

次年四月,李景隆和老将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人会师真定,合兵约60万,进驻白沟河(河北雄安境内),打算再次和朱棣会战。这一次,李景隆败得更加彻底,《明史·李景隆传》云:

与燕军连战,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走德州,复走济南。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帝始诏景隆还。

一战即溃,李景隆不仅抛弃了全部的辎重,还闹了一个“单骑走德州”的笑话。

此战之后,南军战死十万余人,投降者更多,燕军缴获的马匹和粮草不尽其数。从此,朝廷疲软,短时间内再无力组织更强大的兵力来对付朱棣。

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几乎是一个人逃到德州,随后德州失守,李景隆又逃往济南。若不是济南有盛庸和铁铉二人拼死抵抗,李景隆这一次可能就要被活捉了。

直到此时,朱允炆终于看清了李景隆的能力,他下旨召李景隆回京。当初极力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这一次突然对李景隆发难,《明史》云:

黄子澄惭愤,执景隆于朝班,请诛之以谢天下。

黄子澄请求朱允炆杀李景隆以谢天下,但朱允炆并没有问罪于李景隆的意思。此后,御史大夫练子宁、御史叶希贤、宗人府经历宋征等20余人纷纷上疏,恳请杀李景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朱允炆仍旧不听。

南宋文学家徐钧曾写过一首诗: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

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这首诗说的是战国时的赵括,他是名将赵奢之子,对兵戈之事侃侃而谈,赵王用他来替换老将廉颇,最终酿成长平兵败的惨剧。而本文的李景隆,也是名将之子,也被人寄予厚望,也是替换老将,最终也以惨败而归。

历史轮转,古有赵括纸上谈兵,今有李景隆全军溃败,何其相似。

不过,李景隆比赵括要“幸运”,因为赵括一战而亡,李景隆却被朱允炆保全了。

李景隆被召回后,盛庸、吴杰、铁铉、平安等将领虽有心平叛,但一方面南军实力大损,另一方面临阵经验略逊于朱棣,再加上建文帝的蹩脚政策,造成南军越来越被动。建文四年,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悔之晚矣!

不过,这个时候,李景隆又“出力”了。《明史》记载:

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帝皆不问。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左入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

燕军刚渡过长江的时候,建文帝惊慌失措,方孝孺为了振奋士气,再次提出杀李景隆。建文帝不仅没有答应,还派李景隆和茹瑺等人去往前线和朱棣谈判,提出割地求和。朱棣不答应,后来朱棣攻打南京城,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朱元章第十九子)背叛建文帝,打开了金川门,朱棣的大军得以入城。

朱允炆听闻南京城破,纵火后失踪,靖难之役到此结束。李景隆开门迎敌的举动,在史书上称为“金川门之变”。

纵观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李景隆的戏份十足。对于朱允炆来说,李景隆有四大过错:

其一,攻打北平不胜,阻止瞿能攻破张掖门,功败垂成,此为嫉贤妒能;

其二,郑村坝之战,迎战不力,被张玉的冲击吓退,有失为将之道;

其三,白沟河之战,全军溃败,丢弃辎重,南军从此一蹶不振,此为再负君恩;

其四,朱棣兵临城下,他临阵倒戈,开门迎“寇”,此乃不忠不义。

以上四点是李景隆专坑建文帝的地方,也是他四次“帮”朱棣之处。因此,后人对李景隆在靖难之役的立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事实上,朱棣登基后,李景隆的种种“待遇”,更加让人怀疑。

四、降者反转为功臣,太宗捧杀李九江。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南京登基。那些参与靖难的功臣们都迫不及待地等着朱棣的封赏。不料,朱棣第一个封赏的人却是李景隆。《明太宗实录》记载:

以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左、都督佥事陈瑄有默相事机之功,加封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增禄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孙世世承袭……

注意,朱棣不仅保留了李景隆曹国公的爵位,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师等职衔。最让人不解的是,朱棣封赏李景隆的原因是说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这6个字,堪称精髓,几百年来,尚且没人能完全参透……

而根据《明史·李景隆传》记载: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意思是,朱棣不仅封赏了李景隆,每次上朝,朱棣还让李景隆站在诸臣的最前面,位于班列之首。这样一来,李景隆就犯了众怒。

首先,那些为朱棣卖命的武将们肯定有意见,凭什么自己拼杀四年,还要站在一个降将后面?

其次,那些投降朱棣的建文旧臣们也有意见,大家不明白,这么一个草包将军,有什么资格率领群臣。

也许朱棣是真心要抬举李景隆,也许朱棣是要捧杀,就这样,李景隆成了众失之的。

第一个和李景隆过不去的人,正是他当年的大仇人周王朱橚。朱橚是朱允炆第一个削藩的对象,而负责抓捕朱橚之人,就是李景隆。

永乐二年,早已恢复王爵的朱橚上奏弹劾李景隆“至邸受赂”;接下来,刑部尚书郑赐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成国公朱能弹劾李景隆暗中图谋不轨。

李景隆蓦然回首,发现皇亲(如朱橚)、文官(如郑赐)、武将(如朱能)全部都在针对自己,好在朱棣并没有将李景隆问罪,只是罢免他的职权,让他在家当一个赋闲的公爵,仍享受朝廷俸禄。

不过,那些人一旦要弹劾李景隆,哪能让他轻易脱身。接下来,以礼部尚书李至刚为首的文官纷纷弹劾李景隆,弹劾的奏折如潮水一般涌入朱棣的御桌上,诸如“在家中接受跪拜”、“无人臣之礼”、“大逆不道”等罪名都被按在了李景隆的头上。朱棣大怒,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圈禁于家中。

朱棣靖难虽然有被逼的成分,但不能否认他残暴的一面,特别是他镇压建文遗臣,轻则杀头磔刑,重则诛灭九族。但是,他对李景隆始终没下杀手。《明史·李景隆传》云:

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李景隆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冤情,曾绝食十日,但并没有饿死。直到永乐末年,李景隆才病故。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懦夫一生可以死很多次,而勇者一生只死一遭。

当年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北上,朱棣说李景隆缺乏勇气,果然,他连绝食都能失败的人,何来血勇可言?

五、大将实非真草包,景隆首鼠转卧底

李景隆在建文和永乐年间的种种遭遇,让后人很难去理解他。有更多的人认定了他的“草包”属性,也有人怀疑他就是朱棣的卧底。

要评价一个古代将领是否合格,必须用战绩来说话,李景隆的连续兵败,导致南军损失惨重,已经证明了他的确是个“草包”将领。然而,如果说他是朱棣的卧底,是不是就说明前期他的种种失败就是有意为之呢?毕竟,朱棣和李景隆年龄相彷,或许两人从小的感情就深厚,而且,朱棣登基后,对李景隆的礼遇也非常离谱。这似乎更加坐实了他“卧底”的身份。

那么,“草包”和“卧底”这两个词,到底和李景隆有没有关系呢?

首先,李景隆不是绝对的“草包”将领,他是有一定的军事素养的,但和朱棣相比,的确有差距。其次,他最初也不是朱棣的“卧底”。

第一,以李景隆第一次领兵北伐为例,当时朱棣率军攻击大宁,李景隆直捣北平的策略是没有错的。他之所以没能拿下北平,一方面是因为北平城坚池深,朱高炽和姚广孝守城有方,另一方面也是李景隆决心不够,存在“两头下注”的心思。

之前提到《明史》中的一段记载,李景隆麾下将领瞿能差点攻破了张掖门,李景隆怕被瞿能抢了功劳,下令撤军。这一段很值得人思考,试问:当时李景隆乃是三军主帅,不管哪个人攻破北京城,功劳不都是李景隆的吗?他怕谁和他争功?既然不怕瞿能争功,他为何阻止瞿能破城呢?很明显,他存在“两头下注”的可能性。

从撤下瞿能,到遭到张玉攻击时的撤退,李景隆将战争的节点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见,他并不是十足的“草包”。

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大明朝最顶端的勋贵,李景隆并没有站在朱允炆的角度来打这场仗,当然也没有站在朱棣的角度,他是站在他李家的角度。

在他的内心深处,不管朱允炆还是朱棣谁能取胜,如何保证李家长盛不衰,才是李景隆当时考虑的问题。

第二,李景隆有没有可能一开始就倒向了朱棣呢?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也是没有的。毕竟,如果他故意兵败,他也要想到建文帝会如何处理自己和李家上下。这一点从他兵败后,黄子澄等人要杀他以谢天下时,就能看出来后果。

靖难之役本就是朱家叔侄内斗,李景隆作为他们共同的亲戚,不会从一开始就偏向一方,他要做的,是观望形势,等时机成熟,好获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郑村坝之战,李景隆本不打算取胜,只不过没料到张玉进攻得如此勐烈,所以他趁势撤军。

白沟河之战,李景隆本来就没有取胜的决心,再加上他的确不是朱棣的对手,所以惨败收场。但如果说,李景隆从一开始就是朱棣的卧底,可能性不大。

第三,朱棣登基后,《明太宗实录》记载了封赏李景隆的那段记录:

以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左、都督佥事陈瑄有默相事机之功……

巧合的是,在此之前,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朱允炆曾“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左入燕军,割地请和……”

或许大家也大家注意到了,这两段记载中涉及的人员名单,几乎全部吻合。也就是说,李景隆、茹瑺、王左等人,以建文帝使臣的身份去和朱棣谈判,朱棣本来没有答应割地求和,但后来这些使臣都成了朱棣封赏的功臣。这说明:这些使臣在和朱棣接触的时候,他们已经倒向了朱棣一方。

这就是之前所说的,李景隆看时机已经成熟,他要做出选择了。因为一方面朱棣占了很大的赢面,另一方面方孝孺又要杀李景隆。所以,接下来李景隆才会打开金川门,助朱棣占领南京。

确切的说,在靖难之役的前期,李景隆并不是卧底,但等他代表朱允炆去和朱棣谈判的时候,他才成为卧底,这就是所谓的“默相事机之功”。在此之前,他也不是“草包”,他只是还在观望,还在两头下注。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说,只有到了寒冷的季节,才能看到松柏的挺拔和坚毅,比喻那些不改初心之人。而李景隆,恰恰是这句话的反面。

呜呼,大明朝开国封爵,曹国公世袭罔替,然而,第三代曹国公早已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这是封建社会的弊端,也是大明朝的悲哀。朱允炆识人不明,用人不善,以至于自食其果。

既然有着这样的一个背景,摆在张丹青面前的两条路就很明显了,要么做历史上的一个,原本就并不存在的冷眼看客,自己以不作为的形式,不从中干预和介入,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的一切悲剧和笑料,如实的上演!

另外一个选择和道路就是,尽自己在历史上的先知先觉,尽一切可能的扭转这本不该发生的历史笑料,但问题是,任用李景隆为讨伐朱棣的大将,其实当时朝廷之中,也是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的,但并没有改变朱允文的信任和决心,作为皇帝最讨厌的大臣之一,张丹青也不觉得自己能够劝得了!更别说有所改变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凡人策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碧蓝航线界限 剑道第一魔 最强修仙法星辰衍变 傻驴驴驴驴驴驴驴驴 养只小人鱼 绝色神雕 玄鉴仙族 曼陀罗妖精 男欢女爱 曼陀罗妖精 美色难挡 我在长白山赶山狩猎 贵族 末世童话:傲娇喵VS忠诚旺 狂神进化 狐妖也有情系之狐王剑 好色小姨 
经典收藏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北宋大法官 我的美利坚 抗日之中国战神 北伐就在今日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抗日谍影之代号渔船 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抗日之铁血智将 大秦从挖地道开始 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 董卓之子 大明锤王 家父唐高祖 夫子很闲 女装后被前女友壁咚 表少爷的抗战 大隋主沉浮 三国之殖民海外 
最近更新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 乘坐热气球去三国 乱世枭雄,从县令之子到帝王 开局获得冉闵武魂无敌三国 说我战术太脏,战败后告我是战犯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忘恩负义要我死,我造反你哭什么? 在澳洲建国1796 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 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退婚当天,我继承了北幽王爵 本世子摆烂躺平后,竟然天下无敌了! 我一心求死,怎么功成名就了? 穿越,从深山打猎开始 大明:我天天摆烂,却被老朱拉去加班 大明!风起土木堡 大乾六皇子,开局遇上昏迷嫂嫂! 嚣张小侯爷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码十三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txt下载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