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宋

榴弹怕水

首页 >> 绍宋 >> 绍宋全文阅读(目录)
大家在看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重生之桃李满天下 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 大明国师 大明第一搅屎棍 衣冠不南渡 大宋:我,软饭硬吃李清照 黄埔忠魂:从淞沪到缅北 佣兵禁地 
绍宋 榴弹怕水 - 绍宋全文阅读 - 绍宋txt下载 - 绍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番外:建炎三十六年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建炎三十六年,秦王韩世忠薨了。

时间是正月廿一日,两日前的正月十九,这位勋臣第一还随官家一起活动,上午去了皇家原学会,看了最新的“阳气、阴气比例”实验;下午去了城北马厩,看了从据说是英吉利带来的“巨夏马”马种……据说秦王当时还调笑,虽说此类马虽不好上战场,但起码让人晓得当年铁象有多雄壮。

结果,到了晚上,喝了些酒的秦王就有些上头,一卧难起,到了廿一日白日,便已经明显弥留了。

消息传出,官家自是在惊愕之余亲自来探。

平心而论,上上下下,从官家到秦王府上的亲眷,再到外面看热闹的士民百姓,虽都重视此事,也都有些吃惊,却无人有什么惶恐不安之态……毕竟,秦王已经七十五岁了,而且其人年少从军,马背上颠簸数十载,负伤数十处,能到今日,已经是这二十年优游林下,心态宽和,再加上调养得当的结果。

放在民间,都是个喜丧的说法。

何况,建炎功臣日渐凋零,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年纪大些的名臣、名将,早就去了一轮,从三年前开始,张俊、王彦、赵鼎、曲端、万俟卨,几位年纪相仿之人,也都陆续去世,俨然是又有一大批人天时已至。

赵玖到了韩世忠卧房的大炕前,先见到对方几乎已经只能说胡话,等了片刻,见对方精神居然稍振、意识清醒,并努力坐起身来,却晓得自己这位良臣根本就是回光返照,终究无能为力了。

“良臣可还有什么交代?”赵玖坐在炕边,看着对方满头白发,心中欷歔,终究压住,只是状若寻常,例行询问。

“有什么交代?难道要哭哭啼啼请陛下给儿女升官吗?”韩世忠缓缓摇头,平素龙精虎猛,今日居然也吃力恍惚起来。“官家对韩氏恩义之重,旷古未有,何况还有近四十年君臣相得,若是还贪心不足,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赵玖点点头,不置可否。

屋内、屋外陪侍人员,自杨沂中以下,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赵玖带来的,要么是勋贵、属国王公子弟,要么是太学、武学进士佼佼者出身的年轻俊彦,此时闻言都不禁暗暗称奇,心中佩服;另一类,则是韩氏子弟儿女为首的亲眷后辈,却多情难自堪,不禁当场落泪。

而皇长子、皇次子俱在,也都以晚辈身份低头侍立,秦王长子韩彦直在日本公干,其妻宜佑公主亦在,则与韩氏家人同列。

不过,顿了一顿后,韩世忠却还是想起一事:“官家,可还记得三圣观的旧事吗?”

“记得。”赵玖略微一想,立即点头。“丰台大营那里的三圣观,当时吵闹了许久,从西军选转过来的将士要立,秘阁不许,说是淫祀,最后是良臣你闹到秘阁里去,说是三位平夏功臣,才建起来的……有什么说头吗?”

“有。”韩世忠勉力对道。“那玩意确实是淫祀……祭奠的三圣其实是三只关西土蜥蜴。”

整个屋子都明显一滞……心思活泛又事不关己的几位进士甚至想吐槽,真不愧是秦王,临死都能整活!

不过,赵官家倒是面色如常:“朕知道,杨沂中当时便跟朕说了,平夏城里的三只蜥蜴,军汉被西夏大军围困,山穷水尽疑无路后找它们求雨,居然真下雨了,从此西军就记住了这个三圣,行军立寨都要祭祀。”

“官家知道还这么大度。”韩世忠不由苦笑。

“关西军士来到燕京,离家数千里,总要有个寄托才能安生。”赵玖喟然道。“朕连装糊涂都做不到,白当几十年皇帝了。”

卧房内自然安静,外屋那里,几位舍人、学士却忍不住各自有些目光游离,俨然是有所触动。

“也是。”韩世忠努力颔首。“臣的意思就在这里了……臣想了许久,三只蜥蜴当然是西军典故,但把它们跟建炎中许多战死的将士、功臣并论,还是觉得惭愧……臣想请陛下,不妨将错就错,就将三圣观里的三圣明确变成早死的吴玠、曲端、王庶这三位,也算了臣的一些愧疚。”

“好。”赵玖立即点头。“还可以趁机将之前牺牲的张永珍、侯丹、李永奇他们抬进来。”

“那就好,那就好。”韩世忠点头,却又提醒。“臣是不用的……臣享尽了人间富贵,犯不着。”

“好。”赵玖立即答应。“还有别的事吗?”

韩世忠靠在墙上,发白的头发有些凌乱,想了一想,却是终于摇头。

君臣二人,居然相对无言。

半晌,韩世忠先笑了:“临死了,竟让官家干等吗?”

赵玖便要说话。

孰料,韩世忠却玩笑式的提了个要求:“官家当日赠宗忠武《青玉案》,不知今日可有诗词再来赠臣往‘万事空’?”

赵官家自是当场苦笑拒绝:“别人不晓得,良臣不晓得吗?朕早已经是‘伤仲永’了,如今早没了文字上的能耐。”

“无妨,无妨,写什么都无妨。”韩世忠努力伸出手来,居然攀住了皇帝手臂。“拿板子来,臣写一个,官家写一个,不然这个时候做什么?真要一群人站着等我死吗?”

赵玖本来心乱,只怕不能想到一个极佳的诗词来附和对方,但对方手掌攀上自己手臂时,却察觉到对方力气不及平时十一,也是心中哀戚,到底不忍拒绝。

于是乎,须臾片刻,物件俱全。

赵玖坐在炕旁桌案前,韩世忠背靠着墙壁坐在炕上,面对着身前纸笔,竟然全都久久沉默不动……无他,二人此时此刻,一个还是哀戚心乱,一个是纯粹精力不足,双方脑中竟全都是一片空白……所谓不知所思,不知何想,更不知该写什么。

半晌,还是韩世忠一声咳嗽,然后抬起满是白发的头颅,苦笑一声:“官家,写不出来抄一句半句也行……臣惭愧,但这性子就是这样了,竟是一辈子片刻都不想安生。”

赵玖点点头,抬起笔来,写了一句,但也只是一句,便觉得不对,却又不舍得擦掉,就写不下去了。另一边,韩世忠想了许久,努力提笔,歪歪扭扭写了一句,便已经力尽,只紧绷着看向赵官家。

赵玖知晓对方心意,将那单句举起,示给对方看。而后者只看了一眼,便如释重负,气喘吁吁起来。

平心而论,在场众人,即便是晓得这个场合需要肃穆持重,但当此一举,所有人都还是忍不住去看两人所写……跟来的中书舍人朱熹恰巧立在炕尾的位置,看的最清楚,却是不由心中一叹。

且说,这官家,虽总说是伤仲永、江郎才尽的,却到底是经历过大风浪的真正风流人物,下笔之后,依然还有一笔妙手偶得,只是一句,足以道破君臣相逢故事。

难怪秦王这个好名的,临死都念念不忘,就是要人家日后念起来这句话,就想起了他韩世忠。

原来,赵玖所书,不过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另一边,韩世忠看了这不知是诗是词的单句,心中释然,再看自己所写的一句,犹豫了一下,还是勉力抬了起来。其人字迹歪歪扭扭,俨然气力已尽,却居然是一首旧诗,或者是一句旧“偈子”,乃是当年临济宗五祖释法演,也就是着名大慧和尚师祖的一篇:

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自风流。

且说,临济宗堪称如今中土、日本佛门一枝独秀,在场众人又都是有学识的,便立即晓得这是旧诗里的一句……但还是觉得贴切。

秦王就该是这般自傲。

而且,他这辈子在战场的行止也确实如这句偈子一般,虽无修饰,却天生英俊,自得风流。

便是朱熹这种厌恶佛门,希望原学返璞归真的人都只是感慨。

韩世忠努力展示了一下这张纸,便双手一软,脑袋也往后耷拉过去,似乎是想喝骂什么,但话到嘴边,却又只是奋起最后一丝力量来笑:“这辈子倒咥得过瘾!”

然后便是急促的喘气声,隐隐还有痰声。

赵玖这些年见惯了生死,自然晓得时候已到,却没有留在原地来看自己这个老朋友的咽气,而是缓缓起身,负手走了出来……但也没有离去,他也不敢离去,只是站在外面廊下望着院中树根处尚未融化的一点积雪发呆。

过了没有多久,忽然间屋内腾起一阵哭泣之声,赵玖面色如常,心中却不由一颤,乃是彻底拨动了那根弦。

须臾片刻,头发花白的杨沂中不敢怠慢,快步走出,低头告知了不得不说出来的言语:“官家,秦王薨了。”

赵玖点点头:“大哥二哥(两位皇子)全权处理良臣身后事。”

说完,不待后面人答应,一身青衣的赵官家便径直负手前行,周围侍从纷纷跟上。不过,等他走到院中树下时,却忽然止步,乃是先看了看脚下的雪渣,又抬头看了看上面已经明显有些绿芽的枝条,然后方才转过了身来:

“你们谁写旨意最简单明白?不要文辞修饰,直接说清楚就好。”

几位随行舍人面面相觑,倒是舍人中资历阶官最高的王十朋拱手上前,正色相告:“好让官家知道,朱舍人文章质朴,绝无错意歧词,可为之。”

其实谁写都一样,赵官家递条子已经是习惯了,只不过王十朋身为随行舍人班头,有义务进行工作安排,这一次轮到新人朱熹来写了。

赵玖点点头:“那就元晦来写,就一个意思,朕要逊位做太上皇……拟好了,便发东西两府、御史台、秘阁、公阁。”

说完,赵官家直接抬手离开了。

身后许多人,包括杨沂中与王十朋在内,立即懵在当场,有零星几人没有反应过来,还跟着赵官家往前走了几步,然后才猛地停下,当场骇的面色发白,结果前面懵着的人又反应过来往前去追,登时撞在一起,乱作一团。

好不容易才有几个身体精壮的追了上去,却又不顾礼仪,直接在院中跪倒一片,将皇帝给拦住。

“秦王刚去,不许惊扰他。”赵玖俨然早有预料,抢在众人前严肃下令。“且此事非是朕一时之念,便有议论也有宰执们来与朕议论,尔等只管拟旨!”

说完,赵官家拂袖而走,这一次,众人再不敢拦,心中却终于泛起惊涛骇浪。

最后,大部分人匆匆追上,少部分按照制度留下协助拟旨、传旨的人却将目光对准了朱熹。

朱元晦倒是光棍,他一个刚从通判转过来的舍人,有什么可计较的?计较又有什么用?便去了前院,寻求笔墨,只将旨意写下。

然而,饶是其人自诩持心刚正,区区一句话写完之后也居然大汗淋漓,封装旨意的时候,更是双手发颤。

也是不由苦笑。

而待旨意送出,隔了好久,其人方才平复心情,准备起身去寻赵官家,走出偏院,见到两位皇子的随员,有心想去告诉交好的皇长子这个事情,却居然不敢……实际上,周围乱糟糟一片,赵官家也已经出门去了半刻钟,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将这个消息告诉就在最里面张罗丧事的两位皇子。

三十六载圣主,积威至此。

当然了,消息注定要被传开,因为赵官家本来就是在发布消息……旨意到了两府跟御史台,宰执们就知道了,到了秘阁,整个官僚体系的中坚就知道,到了公阁,全天下也都知道了。

宰执们不敢怠慢,都省首相陈康伯、次相胡铨、次相虞允文;枢密院正使刘錡、副使李世辅、副使蒋芾;御史中丞陈俊卿第一时间通了气,然后便立即一起入宫面圣。

不过,赵官家此时居然还没有回宫去,甚至也不在秦王府,近侍则俨然早得了言语,专门告知诸位宰执,官家离开秦王府后专门又去了大相国寺,只让诸位相公稍待。

很快,几位宰执也就意识到了赵官家这番操作的意图了,因为包括公相张浚、魏王岳飞在内燕京其余大员、勋旧闻讯后颇有些人立即请求入宫,也都被引到了宫中北海琼华岛上一起候命。

一会功夫,便聚集了数十人。

很显然,赵官家是准备把关心或者对此有意见的核心人物聚拢起来,统一做个说明。

“朕决心已定,但尔等若有迟疑惊虑,不妨一并说来,朕也好安你们的心。”临到下午,赵官家方才带着一群近侍回到北海琼华岛,然后就在岛中春树下的石桌旁召见了群臣。

然而,众人虽然都着急忙慌赶了过来,却并不代表他们所有人对这件事情真的完全抵触,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皇帝在御极三十六年后选择退位,并不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甚至对国家是有明显好处的。

只不过,这个好处不能由臣子来说,君臣君臣,只要大宋还是一日封建帝国制度,还是一日儒家为底的政治-道德意识形态,就不能说,反而要极力挽留劝慰才对。

然后赵官家自己说出来理由,这就万事大吉了。

“臣叩请官家收回成命!”就在这时,一人不顾公相、亲王、诸宰执尚未开口,强行越次跪地发言。“官家若退位,臣等北人恐无立足之地!”

众人诧异去看,见到是须发皆白的礼部侍郎张浩,也是各自强行收起了呵斥之意。

原因很简单,这人乃是旧金降人,辽东杂种(汉、渤海混血),甚至是岛上唯一一名旧金降人,呵斥此人,一则是不值得;二则,此人诉求是有些道理的。

赵官家得给人一句话才行。

“想什么呢?”赵玖幽幽以对。“国朝定都燕京,朕又将太学武学名额分南北西外四榜,国朝对北人只会越来越看顾,非要说北人立场艰难,那也是因为旧金覆灭不过二十余载,朝中重臣尚有靖康经历,所以不免排斥……朕早点退位,新帝登基,反而能去了这层尴尬……或者说,这本就是朕退位的一个道理。”

张浩闻言在地上怔了怔,再度重重叩首:“如此,臣惭愧,请以老病归辽东。”

“也行。”赵玖点点头。“这些年经营辽东、处置东北你也辛苦,回去好好休养……地上冷,起来吧,朕不喜欢人跪你又不是不知道。”

张浩再度重重叩首,却是终于不再言语,只是起身侍立到最后方去了。

这个时候,几位新旧宰执也已经有了腹稿,相互对视试探了一下后,退休的张浚作为资历最深、也是按照政治传统依旧有平章军国重事身份,实际上领袖公阁的人,主动上前拱手,却从一个意外的角度开启了此次议题:

“官家,敢问官家,臣来的仓促,秦王可是薨了?”

“是。”赵玖平静做答。“中午没的。”

这个消息本该是新闻,却被赵官家的旨意给盖住了,以至于在场众人中颇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此时也有些诧异。

“那敢问官家。”张浚继续拱手来问。“官家此番起了禅位之心,可是因秦王之薨有所感伤而为之?”

“有这个缘故,算是个触动。”赵玖有一说一。“但退位之事却是思量许久,今日才定下心来。”

张浚点点头,无话可说。

“臣冒昧。”都省首相陈康伯旋即跟上。“官家缘何有此思量?若不能明示上下,怕会中外人心浮动。”

“道理很简单,趋利避害嘛。于朕而言,如朕这般长久皇帝本就不吉。”赵玖一声叹气,如数家珍。“朕计算过,在朕之前,在位能有四十载的皇帝不过七人,汉孝武、唐玄宗皆盛极而败,梁武帝连功业都未成就一败涂地,辽国二宗、本朝仁宗晚年皆混沌积弊,埋下亡国之实,季汉后主干脆就是亡国之君……皇帝做久了,威福自享,日渐迷钝,本属寻常道理,你们个个学问深厚,应该比朕懂得多。”

话是这个话,但总不能说赵官家马上变昏君,于是众人便要来劝。

“这只是其一,若从新皇帝那边讲,就是不得不为之了。”赵玖似乎知道这些人要说什么,赶紧摆手制止,却又引得众人惊惶。

这是什么话?难道下面谁要做唐太宗?

慌乱之下,甚至有人看向了魏王岳飞……好嘛,秦王刚死了,大皇子怕是失了军中倚仗,然后二皇子联络了魏王,这要肆无忌惮了?

但这也只是想想,纯属这岛上人一个个的书读太多的副作用,啥玩意就自动运行起来了。

实际上,仔细一想,这根本不对路。

枢密使刘錡就在眼前,负责密折制度的杨沂中也在眼前,武学一直是官家亲自掌控,御前班直里到处都是外藩王公子弟,闹什么呢?而且魏王退休后一直把心思放在武学和军屯上,未闻得有半分交通皇子嫌疑。

“不要多想。”赵玖俨然看到众人古怪,直接给出答案。“朕观诸史,凡为长久位太子、皇子不得继位者,皆性情扭曲不谐,若为父者功业稍重,乃至于父子相残者,数不胜数……始皇有扶苏;汉武有巫蛊;唐太宗立幼;唐玄宗父子相疑数十载;最吓人的是隋文隋炀……这种事情,是人之本性,之前如此,将来也会如此,朕不觉得朕这几个儿子能超脱物外,与其父子生嫌,不如早做传承,以安人心。”

陈康伯无奈,硬着头皮来言:“诸皇子皆仁孝……”

“不要说废话。”赵玖终于不耐摆手。“朕让你们来岛上说,就是让你们不生拘束……道理就在这里,朕霸着位子长久不放,朕必然荒废昏暴;皇子必然忧惧压抑……这个道理若要驳斥,便是虚伪。总之,两者都于天下无益,不如趁朕尚存清醒,即刻定下。”

陈康伯等人面面相觑,无奈之下,这位首相只能咬牙说到关键:“臣惭愧,还是要请官家明示,官家正知天命,尚可称年富力强,此时禅让,固然有防范于未然之意,但可有臣等先为政不妥、皇子争强揽众之态已现端倪,以至于官家心生倦愤,所以为之呢?”

说着,非只首相陈康伯低下头来,周围大臣,公相张浚、魏王岳飞、枢密使刘錡以下,所有文武也都拱手低头,杨沂中为首,周围侍从,同样避位出列,拱手低头,等待赵官家给出正式回复。

实际上,陈康伯的这个问题,加上之前张浚害怕赵官家是一时感时伤怀、情绪上头,才是宰执和大臣们汇集于此的关键。

大家都不傻,赵官家做了三十六年皇帝,退位给成年皇子,虽然不敢说是一件美事,但其中道理和经验,大家也都是知道。但是,皇帝退位到底是皇帝退位,关系众多且重大。

不光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情,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赵官家退位,到底是为什么?是深思熟虑,那好,这个深思里面,有没有对某些特定人和事的失望?如果有,那么谁来负责?

如果是政务处置的不妥,那就是宰执的责任;

如果是特定皇子的表现让赵官家心生厌恶,那特定的皇子就要进行惩戒!

片刻之间,岛上众人早已经闪过无数的事情……清国内乱、蒙兀骚动、日本下克上;南北士子对立、原学理心之争、户口增加优劣讨论、六大市舶司岁入八百万缗后停滞十年之忧……还有那场导致了多位秘阁大员倒台的苏州缫丝场纵火案!

尤其是发生在去年的最后一件事,虽然最后事情是按照赵官家的心意处置了,可中间都省、秘阁数次方略皆被赵官家打回,赵官家本人三次前往秘阁、两次去往公阁,最后彼时户部侍郎陆游、吴贵妃妹夫张说、浙江安抚使刘珙俱被申斥罢官。

现在回头去看,赵官家对这件事的反应之大,超出了所有人预料。

若是赵官家说,就是因为这个,那在这里的所有秘阁成员是不是要一起请辞?

赵官家想了一想,正色道:“有一件事,确实让朕耿耿于怀。”

众人不免心中一惊,各自竖耳倾听。

“那就是原学渐昌,却起了理心之争,朕决不能忍。”赵官家认真以对。“退位后,就准备专心于此事。”

众人既有些如释重负,又有些出乎意料。

且说,原学内部的理心之争几乎是必然……原来世界中的历史上,南宋儒学大发展,并最终形成原本历史上的那个理学,本质上是原本就有建设新儒学任务的宋儒对靖康之耻的反动,所以格外强调气节什么的,而促使理学兴盛的基本盘也是失意主战派大臣以自己学生、子孙为传播方式扩展开来的。

那么赵玖现在面对的情况是什么呢?

很简单,原本失意的主战派都变成了建炎功臣,而原学是与建炎功业深度绑定的,所以,他们和他们的子弟在内,满朝上下的精英,自然会成为原学中坚。

只不过,长辈作为功臣和实际政治权力的掌控者,往往只会把原学当做功业的辅助与权力的点缀,所以哪怕赵官家的原学再荒诞,再乌七八糟,那也会尽力附和,而不做深入讨论。

可是,这些人的学生、子弟,包括后续的寻常太学生就不同了,他们没有直接建立功业的机会,而且只有靠学问才能进入体制,这就导致他们极端重视原学……可是原学又是赵官家明显七拼八凑出来的残次品,其余种种毛病不说,一个最大的、天然的问题,就是跟以往儒家的道德人心连不到一块去。

那怎么办呢?

一个儒家传统深厚的新型帝国前期,一群年轻的帝国精英,跟原学脱不开关系,可原学又有毛病,能怎么办?

当然是补全原学了。

而这一补,就出了分歧,也就是眼下赵玖面对的理心之争了……大约来讲,前者认为先行而后知,格物而知至,晓得外界道理才能使人心受到教育,乃是先理后心,理为纲,心为从;而后者认为,先知而后行,人心之复杂堪比宇宙,只要参透内心、磨炼道德,自然能知万物之理,乃是先心后理,心为纲,理为从。

回到眼前,几位重臣见赵官家说这话,却没有太多反应,只觉得赵官家是找了个高大上让人无法驳斥的借口,最起码相对于什么皇子再做下去必死无疑,也的确可以应对臣民百姓了。

然而,还是有人超出他们预料。

“臣冒昧。”之前负责拟旨的朱熹直接抬头越次来问。“官家若用心原学……从理,还是从心?”

“从理。”赵玖瞥了此人一眼,干脆答复。

朱熹一愣,便要说话。

而赵官家也继续说了下去:“理心之争朕早有所属,之前的时候,朕作为皇帝,不好下场,如今退位,便有了主动……若是朝廷和新皇试图违逆朕的本意,在这件事情上肆意妄为,便是欲覆朕之功业而自图,属大不孝,朕要再行废立的,废不了,也要去八公山上打起抗宋的旗号来,以作汉贼不两立之态。”

不止朱熹,众人皆目瞪口呆。

无他,即便是张浚、岳飞也许久没听赵官家表过这般激烈之态了。

至于在场的那些年轻心学拥护者,全都已经懵了。

“你们以为朕为了发扬原学而退位是在敷衍吗?”赵玖见状冷笑。“恰恰相反,朕是自感年老体衰,晓得只能专心而为某一事,所以弃国而从学……又岂会敷衍?总之,朕意已决,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赵官家这般光棍,众人也不好说什么,纷纷拱手。

首相陈康伯更是无奈来问:“官家准备传位何人?何时禅位?”

这话也是例行来问,传位皇长子的圣旨从燕京宫殿修整好后第一天就挂在大安殿内里悬梁上,快二十年没动了。

“朕不准备举行禅位典礼。”赵玖当即摆手。“也不指名。朕退位后将往汴京归住,也在那里办学,而朕走前,会留下一封手札。走后,你们这些宰执、大员……德远、鹏举随七位宰执一并过去,去大安殿中将传位诏书取下,合旨传位即可。”

也不是不行。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众人已经看出来了,赵官家决心已定,而以这位官家的威望,决心已下的话,事情本身也没什么可计较的了。

再加上秦王刚死,赵官家明显情绪在那里,于是众人也都不再说传位本身的事情。

“官家为何要去汴京?”韩世忠既死,身为现存武将实际首领的岳飞一直保持沉默,直到此时才问了个问题。

“本想去杭州的。”赵官家淡然回应。“但太远了,稍一管不住自己,更容易南北分裂;但若不走,朕在这里,反而让新皇施展不开手脚。”

岳飞点点头:“若是这般,臣请随官家南下。”

张浚也随之拱手:“臣亦愿随官家往归汴京。”

“等几年吧。”赵玖摆手。“你们还要与诸位宰执留在燕京扶持新皇……过几年再去寻朕。”

众人终于无奈。

而赵官家叹了口气,终于站起身来:

“朕在位三十六载,也没什么别的,不过是三件事,一则联天下之众,殄灭金国,恢复华夏,建制中国;二则修复黄河,放开海禁,联通天下,使民稍有生息繁荣;三则,维持制度,让权放事,让上下不至于死水一潭……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就是这个半截子原学了,不管如何,总让大家知道天下有多大,万物有多纷呈……只不过,这个原学到底是半截子的,根子也是虚的,而朕又老了,只能专心一件事,自然就要做这个了。”

听到这里,在场的最后一部分人也抛弃了自以为是,晓得赵官家还是那个赵官家,此番退位,反而是要去做事。

“你们这些人,最好不要怀疑朕的决心。”赵玖负着手,背对着众人,目光落在下午北海的波光之上。“朕这辈子再畏怯、再无能,也没有弃了决心二字,也都坚持了下来……若是朕能再活二十年,原学又立得住脚,你们信不信,朕会像之前报上说过的波斯祖龙一样,暮年征入蛮荒,死在家乡万里之外?”

说着,一片寂静之中,其人回过头来,看着在场年纪不一、官阶不一的许多人而叹:“只是可惜,若真有彼时,春日花再开,却不晓得今日之人还有几位尚在,能替我写一句诗了。”

建炎三十六年,赵宋官家赵玖传位皇长子赵原佐,为太上皇,归汴京。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唐门新娘,女财阀的危险婚姻 都市极乐后后宫 背剑之人 凡人策 混沌不灭珠 吞天塔 碧蓝航线界限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被拒亲后,我变强了,也变态了 剑道第一魔 被公司开除?我赌石反手收购公司 国家请我出狱,我的身份曝光了 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 我雕刻神像,敕封诸天神明 wtw1974 新现代逍遥录 余生为你着迷 魔女的箱庭笔记 王爷的心尖宠妃 
经典收藏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 谍海潮生 谍战从特工开始 北宋大法官 我的谍战岁月 新京喋血 我的美利坚 抗日之中国战神 诸天皇帝聊天群 穿越谍战,我的代号是财神 救岳飞建强宋 北伐就在今日 谍海风雷 长夜谍影 大唐:超时空,闺蜜晋阳小公主! 抗日之铁血战将 代号惊蛰 女装后被前女友壁咚 生死主 
最近更新大秦:开局暴揍胡亥,攮死赵高 互穿才知道有人图谋我武松的嫂嫂 汉水东流 我,最牛毒士,群臣骂我太无耻 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 庶民崛起 俄罗斯风云录 大唐:请陛下称太子! 三国马通之是兄弟就来砍我 国舅凶猛 镇北小卒:开局满级霸王枪 边荒枭龙 皇朝才百万兵,六皇子他私兵千万 水浒:灌口李二郎传 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 无双世子:开局大嫂提剑杀上青楼! 我去明末救义士 我家诊所通东宫,朱标:嬴麻了 三国之杨家天下 九霄魂录 
绍宋 榴弹怕水 - 绍宋txt下载 - 绍宋最新章节 - 绍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